【天下雜誌】停止販賣可憐 公益商品也吸睛

公益團體推出的產品,一定只能打可憐牌? 三位非典型的年輕設計師,把藝文美感的種子,散播到各種商品與展覽上,成為公益的最亮眼招牌。

週末的午後,人來人往的高雄駁二藝文特區倉庫裡,多了一點公益味。

三位平均三十三歲,台北藝術大學校友組成的「三明治工」團隊,租下隱身駁二的藝廊,裡頭擺滿了和公益團體合作完成的作品。

別的工作室靠商業設計賺錢,但「三明治工」卻只接公益團體的設計案。

四年前,「三明治工」的成員李萬鏗、曾韻潔,因為研究所的「藝術社會參與」課程,走進了位在淡水八里的「樂山教養院」當志工。

他們以藝術專長,幫助樂山教養院改造門面。他們也用回收的零件,拼裝成攤車,載著院生親手種出的花草茶,在院方舉辦活動時,招待來訪的賓客。

課程結束後,他們不想就此離開。因此找了同樣是北藝大畢業的謝若琳一起創業。他們複製和樂山教養院合作的經驗,以接案的形式,和公益團體長期合作,協助設計商品並且舉辦展覽。

「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協助公益團體,又可以有錢賺,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謝若琳表示。

他們的作品,在公益團體的口耳相傳下,得到不少的好評,愈來愈多的公益組織都主動與他們接洽。

目前,除了原本的樂山教養院外,他們也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長期合作。

他們設計的一款明信片,還曾經是小英教育基金會指定採購的商品。

讓公益不再販賣可憐

走進駁二的藝廊,印入眼簾的是兩台以輪椅改造的作品。

每一年,長期推動行動不便者無障礙小旅行的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都會淘汰一批無法再使用的輪椅,但他們一直希望能把這些輪椅重複利用。他們因此找上了三明治工,發想各種以輪椅為核心的創作。

三明治工把輪椅「大卸八塊」,中間夾上一塊木板,木板上則投影出身障兒童的繪畫創作。

在展覽的同時,他們也在作品旁放上團體的簡介影片,簡單又有設計感的作品,就成了協會最好的宣傳管道。

以往,身障團體對話的對象,多半都是長期關心社福領域的民眾,很難接觸到「同溫層」以外的社會大眾。

「他們(三明治工)用另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們,」行無礙推廣協會經理游鯉綺說。

結合藝術與公益,希望讓社會大眾,擺脫對公益團體負面與可憐的刻板印象。

「國外做公益廣告不一定要賣同情、賣可憐,台灣一定也做得到,」李萬鏗強調。

為了讓社會大眾看到公益團體的另一面,他們也把樂山教養院院生的創作,做成畫冊、明信片與展覽品。

「他們(院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也多了一份自信,」曾韻潔表示。

三明治工也試著把公益的管道變得更多元,不再只有捐款者與被捐款者、單一的關係。

透過「公益消費」的概念,他們讓民眾在消費各種茶、文具、餅乾、明信片的同時,就能協助公益團體。

例如,他們以介紹公益團體的包裝紙,包住餅乾,設計出「Cookie News」,讓消費者買了餅乾後,還可以順道看看包裝紙上面的簡介。

「用吃一塊餅乾的時間,認識一個默默用心經營的台灣組織,」是他們的設計理念。

與企業互助 向心力更強

三明治工更找來企業贊助公益團體的治療課程,在課程結束後,三明治工則負責幫企業主在企業總部策展,讓來訪的客戶,可以了解企業的付出。

「(企業)員工都好像變成志工一樣,只要有客戶來,就會跟他們講公益團體的故事,」謝若琳說,透過這樣的過程,員工也提升了他們對企業的認同感。

三明治工與公益機構的合作不走短線,曾韻潔提到,一般商業設計案多半在提供設計圖後,客戶與設計者之間就沒有聯絡了。

但三明治工堅持以「陪伴」的方式,長期與機構合作。

從樂山教養院第一個合作案子開始,他們已經和院方維持了三年的合作關係。

「樂山的『小傑』是交通部長,什麼交通工具都會畫,『小雅』最喜歡畫花,」曾韻潔把每一個樂山院生的專長記得一清二楚。

「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專長是什麼,但久了就會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專長,」她補充。

三明治工也把曾經合作過的設計品,以展覽的形式,在全台各地展出,讓作品與機構可以不斷被看見。

不過,只接公益團體的案子,也讓他們走得辛苦,創業至今三年,還未能有穩定的獲利。

但他們卻從中得到了用錢買不到的幸福感。

曾經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六年的曾韻潔說,「接商業案或許獲利比較快,但是總覺得缺少溫暖的感覺。」

而長期合作的默契,也讓三位年輕人,與合作伙伴多了一份情感。

三位非典型的年輕設計師,結合了藝術設計的專長,幫自己也幫公益團體找到新生命。

報導連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378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