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豐富李志傑的退休生活

文/陳芸英

圖/李志傑提供

時間回溯到1978年。

李志傑跟隨大哥的腳步飛到西班牙打工、念書。原本只是短暫計畫,但發現光打工的錢就比同學在台灣的月薪還高,他決定留下來。兩年過去,恰巧有個台灣人要把店頂讓出去,他順勢接手;在小城裡,憑著一股傻勁與熱情,自行摸索地當起了小餐館的老闆。

不過天安門事件後,大量中國人移民到此,「我看到幾個人拿著計算機在門口像是盤算我的業績……」很快的,他的店被十幾家中國餐廳包圍。他有危機意識,賣掉店面轉戰到人口一百多萬的大都市拚搏,這次轉換跑道,改做日式料理。

李志傑趁回台之際到邱永漢書局花三千塊買一本介紹日本餐廳的書籍,頁頁精美的照片都是該餐廳最具特色的裝飾。改裝設計的重責大任則交給一位號稱「鬼才」的裝潢師傅,他根據書籍各挑出幾個景,運用巧思,保留原店面一大塊仿古石頭,上面打上小小的探照燈,看起來像一條涓涓小河;柱子則漆成棗紅色,透過光與影的變化,以色差增加景深……營造一間頗具日式風格的餐廳。

開幕前,受邀入店參觀的一家輪胎工廠經理motomura先生來電確認:

「你這是日本餐廳嗎?」

「是啊!」

「店裡有日本人嗎?」

「沒有。」

「沒有日本人怎麼叫日本餐廳?」

「可是西班牙人也可以開義大利餐廳,不是嗎?」

對方想想也對。

motomura先生一踏進門,眼睛為之一亮。李志傑永遠忘不了對方驚訝的眼神,「啊!」「喔!」「哇!」讚嘆聲不絕於耳。

「廚師是誰?」在日本待了兩年的泰國師傅馬上出來與moto mura先生以日文應對,motomura先生非常滿意,隔天帶了公司十七位主管到餐廳用餐;而附近三家日本企業的員工也成了常客;另一家當地銀行的主管也說,「你的店是我在這一區刷信用卡最高的商家。」

西班牙有四大主流媒體,每一份報紙都有美食評鑑,其中一份郵報的美食記者以「毒舌」聞名。他用餐時要求老闆親自解說,那是周間,李志傑晚到,但聞訊飛奔而至,解釋每一道的菜名與做法,對方邊聽邊做筆記,吃完飯後面無表情地離開。周末報紙一攤開,他的店獲得7.8分的高評價(最高8分),日式餐廳一炮而紅。值得一提的是,該區是米其林餐廳密度最高的地區。

就在餐飲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他的視力卻逐漸下降。醫師說是RP(視網膜色素病變),但家族沒有「盲」的遺傳基因,他猜可能長年待在廚房被「煙燻火燎」之故。

李志傑接受醫師的建議摘除白內障,頓時視力恢復清晰,印象最深的是看得到鮮豔的顏色。

他想起印象派畫家莫內,72歲被診斷出雙眼患白內障接受手術的事。核性白內障會吸光和淡化色彩,眼中世界呈偏紅、黃色。由於視覺上的變化,這時莫內筆下的睡蓮垂柳顯得更加抽象,其經典用色由藍綠色調變為淡黃色、粉紅色及紅色。莫內憂慮喪失視力對其創作的影響,如今這時期的畫作被視為印象派與現代抽象藝術之間的重要橋樑。

李志傑有藝術天分,國中三年,每年都拿美術比賽第一;致理商專(今日的致理技術學院)的美術社是他創立的,學校的總統像是他畫的,他極愛油畫、素描、國畫,還仿張大千的潑墨,這段時期他重拾畫筆(以下三幅油畫就是當時的作品),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油畫一:騎腳踏車上山的路上,太陽光穿透樹枝,一片光芒灑在柏油路上。

油畫二:湖泊邊停留的船隻,太陽折射下空出一片留白。

油畫三:臨摹風景畫,水從山間石頭流下來。

然而視力只維持兩年,往後的日子每下愈況,「1992年到2004年是我這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時間。」

至於失明的心情,他無奈地表示,「這還用說嗎?」在西班牙沒有電子書沒有盲用電腦,每天無所事事,偶而在院子蒔花弄草,有時一天有一個外出行程,行程結束,緊隨而來的是綿延無盡的空虛;或者太太有事出門,他獨自在家,整個人陷入一片迷茫……這種渾渾噩噩的日子過了十幾年,直到太太提議返台。

「愛盲基金會」是他接觸的第一個視障單位,他學會定向行動,鼓足莫大的勇氣拿起白手杖,最重要的是上了愛盲開的陶藝班。

他喜歡手觸黏土的感覺,一頭栽進陶藝教室,感覺走進嚮往已久的世界。他娓娓道來,「捏陶急不得,得按部就班,依照一定的層次、步驟進行,捏到一個程度的支撐力才能繼續往上加,得注意小細節,一步步累積。」陶藝課成了是他失明後的生活重心,從2005年至今,17年不間斷。精緻的陶藝作品(如下圖)令人嘆為觀止。

陶藝作品一:茶壺。

陶藝作品二:簡化茶壺功能的陶瓷杯。

他從小對藝術感興趣,除了繪畫、陶藝、參與話劇演出,還曾組樂團。後來他請音樂老師到家裡教他彈鋼琴,全盲的老師十指在空中飛揚,他好奇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老師說,「這是肌肉記憶。」但對較複雜的歌曲,他就沒辦法做到如老師一樣流暢,「原來老師的一生都是音樂,而我的喜好五花八門。」

五花八門也都在藝術範疇。

2019年李志傑瘋狂寫作,先是參加耕莘寫作班(全班僅一位視障生),這裡開啟他人生另一扇窗,而且是偌大的落地窗,他找到寫作真正的樂趣,時時刻刻透過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意思維,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我沒想到寫作竟是一種享受!」於是萌生創辦非視覺文藝團體的念頭,課程則委托耕莘協助。此後兩年,他勤於筆耕,不分晝夜,作品常見於聯合報副刊、繽紛版、家庭版;此外〈牛與蕃茄〉一文,描述在西班牙期間,週末帶孩子去農場消磨一整個下午的愉快時光,投至《讀者文摘》也被錄用。這是他寫作的高峰期。(李志傑投稿到聯合報家庭副刊的作品示意如下,全文連結則為:https://udn.com/news/story/12662/5736797?fbclid=IwAR0UKaCazghbB6fcpby371f1XAsEboXKN0GZkk2AGmBW3l7JhrCQzfN2wSg

李志傑投稿到聯合報家庭副刊的作品〈老爸的陽台〉

醉心於藝術創作意味著已經度過失明的低落。從混沌到心靜,關鍵的轉折是甚麼?

「是太太的陪伴和不離不棄。」她的樂觀幽默與積極的態度是一股龐大而安靜的力量,協助他逐漸走出人生低谷。他稱讚賢內助,「我太太不但把我照顧得好,也把兩個孩子照顧得很好。」他們腳踏實地,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女兒目前是西班牙一家廣告跨國企業的合夥人;兒子後來回台,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言談中,已找到心靈安適之所在。

過去不堪回首,過了耳順之年,大半歲月雖處在失明狀態,但現在變得不一樣了。「我這年紀也該看開了。」以前做生意斤斤計較,不作生意拋開算盤和盤算,反而可以專注於當下的興趣。

話鋒一轉,他不經意提到過世的父親。當年父親反對兒子學藝術,認為那是沒有出息的玩意兒;沒想到人生下半場,卻是藝術救贖了他。

備註:本文受訪者李志傑從這一期開始,將在本刊「退休後的奇幻世界」專欄撰文,分享退休生活,邀您一同進入他的文字世界。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