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p×無障礙】種植.自給自足的生活微笑

文字─陳亞平

靠土地生活的人,大部分的人是不退休的,只要生活不斷,工作就不會斷。

新社村有兩個族群比鄰而居,山下的噶瑪蘭族和山上的阿美族,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補魚、種田和狩獵都很擅長,「過活」是和大山大海綁在一起的。

新社在日治時期曾是豐濱鄉的米倉,豐收多出自擅耕作的噶瑪蘭族,到現在新社最有名的景觀,就是台11線上的海邊梯田。五月正是綠油油的時候,不僅路過的觀光客會停留拍照,連在地的噶瑪蘭人都引以為傲,覺得這裡的梯田是東海岸最美的。

相較於路邊的熱鬧,山上梯田是隨著高度漸次消失,來到消失線就差不多是到了復興部落。這裡顯得特別,一個很寧靜低調的地方,住屋圍繞著信仰中心真耶穌教會的會堂排列,住著來自台灣各地的阿美族人;更特別的是,這裡是台灣第一個「無菸部落」,沒有垃圾、酒瓶、檳榔渣,更沒有菸蒂。雖然現在生活在這裡的除了三兩個小孩子,幾乎都是老人家,老人家們都散發著一種特殊氣質,彷彿透過眼神就可以看見他們的靈魂,清澈、沉靜。

地勢較陡、休耕政策、年輕人外移等因素,復興部落的梯田多歇息了,但老人家仍是四處種藤心、山蘇、箭筍、竹笙等,還引進德武的金多爾筍,很是勤勞。小小的產銷班都是七十歲上下的老人家,他們靠著老人津貼、部分田地休耕補助,加上作物收穫,以及寧靜的心情,過著簡約的日子。

作物大部分是種給自己吃的,還有與親朋好友分享。他們從不期望能帶來多少財富,因為這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美麗的環境和友善的鄰人共同生活,盡自己的本分且安居樂業。即使感受到時代轉換的劇變,想念著離鄉背井的子女,送走長大到外地求學的孫兒。我們仍在這些長者的身上,看見歲月洗體的堅毅和面對未知的謙卑。

噶瑪蘭的朋友說,現在新社還有幾艘膠筏,回鄉中年人或老人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捕魚種田,雖然沒有多餘的量拿去賣,養活是沒有問題的。

台11線上的老人家從年輕做到年老,復興部落的王伯伯臉上始終掛著平靜的微笑說:「不能不做啊,要動一動,也要生活。」看著這位精神奕奕的老人家,衷心佩服。

靜靜望向海,我不禁想,自己老了的時候能否有同樣的豁達心境,隨即,我安心,知道臉上掛的是微笑。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