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p×無障礙】放眼遼闊無盡 之 夠用哲學

站在坡地上,眼前是遼闊充滿生機的太平洋

文字─王玉萍

花蓮的台11縣,一條看似單純的看海公路,因為環境特質,孕育出上山下海所不能的在地生活者。你在海邊看到他捕魚所以稱其為漁夫,但又會在田裡見到他耕種,找不著時,他可能是去放牧、放陷阱或狩獵了。

在地生活者平日出海回來,就進行耕種;九月東北季風吹起不宜出海,則轉進山巡獵。他們的工作隨季節更替,生活依工作運轉,所以夥伴亞平在寫著:「大部分的人是不退休的,只要生活不斷,工作就不會斷。」

他們是誰?往北壽豐鄉漢人蹤跡稍多些,往南豐濱鄉則80% 以上是原住民各族。人數最多的是堪稱海上蛟龍的海岸阿美,薩奇拉雅與阿美混居生活習性類似,布農是傑出獵人,噶瑪蘭擅農耕,族群各有獨特,共通的是,全都能上山下海。

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條路上。

這一條路,背倚海岸山脈,可耕地幾乎是梯田,差別在於較緩或較陡。傳統裡,各部落接引山泉水供家用與灌溉的水渠,是由各戶出男丁與出錢一起打造維護的,眾人合作,梯田就可以耕種了。

此時行經台11縣的新社,正好可見到綠油油一片臨海稻田,非常美麗,也非常難得。新社是擅農耕的噶瑪蘭族聚落,他們在瀰漫鹽味的臨海土地種稻,因為至少是平坦好耕作的,另一邊靠海岸山脈的坡地,耕種要付出更多勞力。

站在坡地上,眼前是遼闊充滿生機的太平洋,於是連原本屬於高山擅狩獵的布農,也習得了海上技能。

夥伴素敏書寫時想起嘉義東石的祖母其實也是討海人,「祖母記憶中的海洋是養人的,它迎你以免費三餐。」台11線上的各部落都願意與海洋約定按時定量捕獲,年年有穩定的養活。十一月到隔年三月捕撈吻仔魚、四到九月捕飛魚、十月至年底鏢旗魚,買賣的商業行為是日本人與漢人帶進的,在這條路上的人傳統觀念裡,工作聯想到的不是賺大錢,而是勤勞就能照顧好一家人。於是我們看到老人們生活雖清貧,臉上總是掛著平靜微笑,他們說:我們在美麗山海間安居,自給自足。

台11線的美是開敞的,很適合旅人遊走放空。然而要在台11線討生活,上山下海的辛勤在今日漁獲漸少休耕政策下,難度又拉高了呢,於是年輕人紛紛外移工作,總會到某個年紀或時機,想起家鄉老人家的智慧微笑,才能感受真正的快樂。因為除了海聲,這裡更多是山林寂靜。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