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常等待一個轉機】故事一直在發生並待續
文/田宜君
「我已經收到小說《大熊鎮3》電子書試讀活動贈書的兌換碼了耶!妳之前應該也有報名,對吧?趕快去收信吧!」在臉書透過閱讀社團認識的網友傳來私訊,他時常貼心提醒我抽空收MAIL,即時兌換如期達成出版社試讀活動辦法的贈書。近年順應台灣電子書市場發展,有不少出版社願意在書籍上架前提供電子書檔廣邀試讀,當讀者依約完成相應規定後的贈書,多半可以依照自身閱讀習慣選擇領取紙本書或電子書。
多次刷新MAIL的網頁,確定我真的沒有收到《大熊鎮3》電子書贈書後,我忍不住皺眉細想前因後果,想著想著默默摀嘴暗自驚叫:「我根本就忘記寫啊!」網友得知此狀況後,不忘告知「這本書繳交心得的時間已經過囉」,讓我不用費心試圖補救。若說不失望絕對是騙人的,綜合網友分享的書評與先前試讀選文的印象,瑞典作家菲特烈.貝克曼以幽默而溫暖的筆調見長,他的故事細述殘酷現實之餘又能掌握分寸逗人會心一笑,好心情悄然從讀者的笑容裡萌生,讓人倍感歡快。不過,「錯過」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結果,從失誤中接納錯失也是值得反覆學習的過程。
或許以往閱讀的教科書、課外讀物,都是以「一整本書」的樣子出現,因此若書不成冊,對我來說它不過就是零散的紙堆。這幾年,陸續整理家中的藏書,偶爾會從中發現我大學唸中文系的用書,譬如《史記》、《說文解字》等專書。由於我近視很深,從小眼科醫生總提醒家人,要讓我盡量別拿重物避免視網膜剝離,而中文系教授的指定用書多半是大本又厚重的精裝書,姊姊因此多次勸我不妨將書拆開,每一次出門書包只帶預計上課會用的部份,學期結束之後請影印店重新裝訂,這樣又恢復成一本完整的書。她看我實在捨不得拆書,就說:「妳喜歡的《紅樓夢》一套那麼多本,其實也是分冊裝訂的。妳想想看啊,如果真的把它弄成一本書,妳捧著這麼一大本書多難翻,根本不會想重看那麼多次吧?妳喜歡的應該不是『一本書』,而是『這一本書的內容』,不是嗎?」後來,每當考慮是否購買或出清電子書閱讀器,偶爾看見偏愛的書封設計想收藏紙本書時,我總會想起姊姊當時對我說的話。
當書從紙本轉換為電子檔,有心體驗不同以往閱讀方式的讀者,首先需要面對並從中適應「書的形式」及「閱讀模式」的改變。有別傳統以紙裝訂成冊供人翻閱的紙本書,轉換成數位資料的電子書透過點閱、滑動的手勢轉跳畫面,有趣的是讀者手中翻閱的書,不再有實際的厚度與重量,從翻閱此書的百分比對照目前進度,固然難免沒手感少了幾分真實,不過有時反而有助於讀者閱讀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類的文學經典巨著,或者是如京極夏彥的《京極堂》、東野圭吾的《新參者》等一套數冊的系列小說。前者是關於二手書店老闆驅魔日常,後者是不斷與鯛魚燒錯過的刑警加賀恭一郎,他經手偵破案件的故事。
電子書的誕生,讓厚實的紙書轉變成儲存在雲端的資料,讀者隨時隨地選閱愛書之餘,再也不用煩惱出門應該帶哪一本書,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數位圖書館,感覺真的很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