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感受.生活】十五人

文/曾喬慧

十五人,猜一中文字。

哄哄年輕人應該還可以。這是個老掉牙的謎題了,老到不必繞轉思路,謎底立馬跳出來,謎底已在庫存,拎一下就有,稀鬆閒散得像輕嗑瓜子兒立馬露出果仁——傘。

我超喜歡「傘」的筆劃造型到不可言喻的激賞萬分,兩撇大大的傘面,面下斜向交織的傘骨,當中直挺挺一條主幹架起全局,教人看著看著就要伸手去擎起來。如此唯妙唯肖,幾乎百分百的象形,不會中文的外國人很可能一看就懂,過目不忘。我始終捍衛繁體,被簡體化實在糟蹋尤物,泯滅文化資產。

今年七月多場豪大雨,下旬還加料捲來一個預報將有狂風暴雨的凱米颱風,偏巧這段期間個人有事不得不頻繁外出,想說應該把家中大傘尋覓出來準備一下才好。尋覓?是的,因為疏離好幾年了。找之前先揉濕一條抹布嚴陣以待,然後蹲到牆角探索,屢屢撲空,終於,在地板上揪到睡得不省人事的它,滿佈蛛絲灰塵。

它上次出馬執行任務約莫六年前,大哥來探望,然後我們要外出用餐時下了大雨。六年不用傘,你感到訝異嗎?實則二十多年來我都沒有撐傘的紀錄!真的!

因為耳背嚴重,獨自在外行走實在太危險,一定約了陪伴人才走上街,這當中若飄雨,陪伴人二話不說都自動扛起撐傘大任,自動得比你擁自動傘還靈光。而如果出門重點不在志工幫忙洽事,眾所周知,我自己出門高比例搭乘復康巴士,不然也是計程車代步,無論上車或下車,與騎樓之間只有兩三個步子是露天的,真要淋雨也淋不了多少。偶爾遇上細心體貼的司機,或者我大樓管理員正好有空,他們熱心地開出傘花來遮擋呵護。這份善心暖意我牢記,無形中卻也愈發養成我無需帶傘的習性。

半是養成,半是自然形成,在淪為全盲的龍蝦之後。處於室內,沒接觸到雨滴,沒看到雨絲,沒聽到雨聲,對於雨的降臨既然無感,對於它附屬品的連帶感應更八竿子打不到一塊了,不是嗎?久而久之,便這麼「缺乏憂患意識」。熟稔的朋友知道我神經大條,Line聊天會適時叮嚀:天氣有變化,留意風雨喔。好的,謝謝。我警惕著,隔天出門還是忘了傘。

今年七月難得自發性意識到自己是有傘的人,大動作從廢墟中將它拯救復興,煞是欣慰,到底我不是迷糊到底的人。備好戰馬,枕戈待旦,結果你猜怎麼著?沒錯,衝鋒出征之際趕忙撈鑰匙、手機,壓根兒沒想到傘!(苦笑)

這個把月裏,不少朋友撐了大傘還是被驟雨飇飆濺得褲管濕透、鞋內鬧水災。說來你不信,沒半次帶傘的我只一回淋到毛毛雨——在家兄陪同就醫完診後,我們用完午餐走回家的路上。兄妹倆都不是未雨綢繆型,反正不見得會遇到雨,真雨了再看勢辦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少時,聽到有人抱怨下雨天煩悶不悅,我不懂;稍長,得知有人會因雨憂鬱,甚至嚴重到有輕生念頭,我難以想像。不管是生理上血清素的問題,還是心理上尖細易感的神經質傾向,我同情這一類型的人。假如雨水淋濺上身,會加重他們的沉痛感嗎?傘對他們來說也具有刺激性嗎?抑或撫慰作用?

牆角塵埃揪出來的傘終究沒派上用場,給它換個位置掛在陽台欄杆上,吹吹風,透透氣。思緒驀地指向櫥櫃——櫃子裏還有兩把舊式折傘吔,手工開合,傘面不大,當然不是我買的,某公司相贈以及某某人的遺愛。實用性質的傘落到我這兒竟然成了收藏品,以後看有沒有機會進駐歷史博物館。

如果您對於此文有所建議,歡迎至臉書與筆者直接互動(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379228350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