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感受.生活】盲生、中文字形與倉頡輸入

文/曾喬慧

一位弱視朋友對我說,這一年半載學習倉頡輸入法頗有收穫。他之所以會由原先滾瓜爛熟的輸入法大幅度轉彎,除了為因應相關輔具變故,部份原因是我們相識之初,他看我打字蠻快又不太有錯字,問起如何做到的。

我視障之後才學習中文打字。當時盲用系統起步未久,輸出入只能用英文,中文字形字義解釋的功能不消說,尚未誕生。如果我貪快,選擇只要記按鍵位置立馬就能上手的注音輸入法,接下來的選字怎麼辦?亂猜嗎?那簡直是盲人瞎馬,冒險犯難,會墜入錯別字深淵,寫上一百個字錯八十字吧?!為了安步當車,字字紮實踏出,我在第一時間就認定非倉頡不可。

朋友是先天性弱視,雖然字體放大後閱讀無礙,但每個字完整的筆劃其實迷迷糊糊;學過倉頡輸入之後,對於字體結構增添了相當的認識。他有在想回母校分享心得,帶動學弟學妹學習倉頡輸入法。

我這一聽,略為沈吟。立意雖佳,該如何對全盲生說明介紹呢?學過倉頡的人幾乎都認同,前提是必須會寫每個中文字,才好根據組碼原則打字。像我現在有時忘了一個字怎麼寫,在倉頡領域就卡住了,只好切換到注音輸入法求援,或是向友人飛鴿傳訊,遠端複習功課,找回記憶中的它。

然而,全盲生真的注定與漢字絕緣嗎?尋思又尋思,我的看法是:視障者在熟悉處所行動時都有自己的心裏地圖,調幾度後直走,在哪拐個彎,又幾步有階梯……那麼假如將一個中文字譬喻為一張地圖,走著橫豎撇捺等等筆劃,在心裏架構出字形,應該是學得來!最大變數應該在於願不願意去學去記,畢竟漢字真的滿多,死背硬記也太枯燥無趣了。

如果可以,建議相關單位製作筆劃模型,幫助盲生藉由觸覺加深印象,減輕腦力運思之苦。比如金銀財寶的金字,先來一長撇的模型,然後第二劃一捺該往哪兒擺,擺上去,好,再來第三第四劃兩短橫,第五劃一長豎之後形成一個「干」(遇此交叉筆劃時請另外造模),接下來左一點、右一點,最後第八劃一長橫完成。

金銀財寶的金字,從一長撇開始

(照片題字:SuePung)

容我再次強調,必須是「一筆一劃」的模型,而非整個字體造型。有些公司機關會將自家行號名稱,一個字一個字立體鑄造,氣派十足地鑲貼在門口牆壁上,可是我觸摸老半天,只覺每個字好像一塊砧板凹陷了幾個洞,兩三筆劃者還行,十之八九不得其解。

果真有盲生願意學習按照筆劃寫字,由簡而繁,日積月累,終會明白浩繁的漢字其實猶如玩拼圖,不過是一些常見的小塊堆疊拼湊。舉個簡單例子:木頭的木,拿兩個來左右並排便是雙木林,林字上再堆一個木,便是森。此例也明顯呈現象形、會意的概念,蓊蓊鬱鬱一大片樹海就是森林啊,帶有木字旁的字都和植物、樹木有關啊,棟、樑、枝、椏、松、杉、柏……

而倉頡輸入法最大特色便是直接拿字體開刀,再縫合,它聰明切割出常見的小塊作為字根,歸類到電腦鍵盤上,比如前七個字根日、月、金、木、水、火、土,對應於英文鍵分別是a、b、c、d、e、f、g。切換到倉頡輸入法,敲下dd空白鍵,「林」就出來囉,而且絕對不會跑出臨、霖、麟……其他同音字。

盲生書寫過程中常為同音字所苦;若能運用倉頡組碼,融入部首的觀念來打字,不但同音錯別字得以銳減,相信也會進一步讚嘆中華文字形音義的偉大魅力,我們獨特的形聲字多麼有趣。底下我以「丁」為基,列舉它幾位「師兄弟」,請盲生觀察它與其他部首結合後產生什麼奧妙(括號中寫的是該字的倉頡組碼):

丁(一弓)——甲乙丙丁、園丁的丁。

叮(口一弓)——師長苦口婆心叮嚀,蚊子叮咬你也是用牠的口器。

町(田一弓)——田表示一個區域場所,西門町的町當然就用這個字呀。

汀(水一弓)——任何字中帶水,或是滂滂滂噴上三點水,幾乎都與河泊名稱、清潔動作有關。

釘(金一弓)——金字旁的喔,你猜出來是什麼東西嗎?要不要來幾根鐵釘修補傢俱?

其他如頂好的頂、訂婚的訂,字體中也帶有丁,發音則是丁的三聲、四聲,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如此這般,有沒有牽引了你對中文字形的認知與興趣,從而激發出學習倉頡試試看的念頭呢?希望有。

如果您對於此文有所建議,歡迎至臉書與筆者直接互動(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379228350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