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的大觀園】看護二三事
文/劉蓓君
年初時,一位單身且獨居長輩中風,目前仍住院復健,一度為了找合適的看護,家族親人搞得手忙腳亂、憂心忡忡。
一來事出突然,親族們一時挪不出時間全天陪伴;二來照顧中風病人並不容易,最好有點經驗或專業知識,否則照顧和被照顧者都會很辛苦、不舒服;三來還得雙方看對眼,這位長輩曾在一週內拒絕了三位看護。
我前陣子也開刀住院,以長輩的例子為借鏡,在手術前就先思考有關雇用看護的事
先說說為什麼要請看護。我視障,開刀住院,身上會連些管啊線的,手腳活動不便,醫院環境陌生複雜,有人在旁協助、引導較安全。
看護費用不低,何不找家人照顧?
與我親近些的家人多年長於我,探視一下可以,但二十四小時陪伴可沒體力。而且有時會需要買個什麼或從家帶個什麼來,家人最好機動性高而不是守在身邊。還好預計住院天數少,負擔得來。
接著說說我個人覺得重要的考量,有些可事先向仲介提出,有些只有待看護開始工作時才知道適不適合,協調溝通後不滿意再換,這是較無奈之處。
一、語言一定要能溝通
我跟仲介強調我看不到,對方一定要能流利地以中文和我對話。看護要聽得懂我的需要、我能了解她對周遭環境或當下情況的描述,兩人雞同鴨講會增添困擾和不必要的麻煩。
記得去探望中風長輩,隔壁床的家屬和看護還得靠手機翻譯才能溝通,那家屬不在時,看護和病人(似乎也是位行動不便的長者)該如何對話呢?
很幸運,這次找的看護小錦雖是越南籍,因為來台從事這工作多年,講中文沒問題,照顧也算專業。
二、「專業」是另一項可能優於家人照顧的考量
看顧病人有些技巧,特別是操作時,使用得當,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會輕鬆不少,也降低雙方受傷的危險。例如我坐在床上要從床尾挪向床頭,靠自己移動傷口會痛,她知道從何處「下手」可快速而省力地到位;清潔或換衣服時要如何順利穿脫以免身上的管線糾纏不清。
三、醒覺性高
這次請看護和過去經驗最不同的是晚上如廁很順利,曾經遇過看護睡得熟到叫不醒,連護理師都看不過去。這回只要我動一動並坐起來,不必我喚,小錦立刻起身過來協助。我幾次表示打斷她的睡眠不好意思,她則一再跟我說沒關係、打點滴會跑廁所很正常、要做什麼儘管説。
病人有動靜常是個訊號,可能不舒服、可能有需求,看護若機警些,不但能給予適當協助,也可能防止發生不安全狀況。
四、主動
通常病人在虛弱狀態會賴在床上懶得動。手術第二天醫生就要我下床走以免沾黏,早、中、晚小錦會主動提醒,每天繞著護理站走三回,每回半小時。她一手引導我行走,另一隻手推著點滴架,我們偶爾聊聊,但更多時候她拿著手機和親友交談或跟著手機哼歌,真好奇她哪來那麼多手?醫生建議我抬高腿走可以幫助排氣,她也跟著我抬膝走,然後直呼腿酸。
五、滑手機
很多人批評看護愛滑手機、講電話聲音又大,也怕他們把病人晾在一邊。但試想,除了買三餐,整天待在病房,照顧的病人能互動還好,有些就躺著,或不能說話或不想說,真的很無聊,有誰能二十四小時專心地盯著病人?還好有手機可以打電話、上網、追劇甚至跟越南的孩子視訊……情緒也有些抒解。
當然若耽溺於手機以致誤了病人什麼如吃藥、翻身、記錄醫療所需資料是萬萬不可的,可怎樣是「過度」尺度的確難拿捏,有待勞資以病人為優先,互相同理並協調。
住院期間,病房裡因隔床有人比較拘束,有時我和小錦會到病房外窗邊的沙發坐,我舒服地曬太陽,小錦呢?我猜是在跟手機奮戰吧。
必須說,現在請個看護費用不貲,但若雇用天數不長、有能力負擔,還是找看護為宜,病人、家人都會輕鬆些。在這非常時期,身心緊繃無益於早日出院、恢復健康,當然更希望永遠用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