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弘開講】《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
文、影音/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主講者/楊聖弘諮商心理師
編者按:國立臺灣圖書館自2022年起開闢心靈療癒系Podcast「友間聊癒室」,其中的「阿弘開講」是透過賽斯身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楊聖弘老師以閱讀引導,佐以專業分析及同理心,一邊介紹好書,一邊和讀者們交流,在自在無壓力的情境下,為讀者們梳理困擾的情緒,希望成為讀者們的好夥伴。
《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作者是梁在鎮與梁在雄兩人合寫的,他們是兄弟,都是精神科醫師,他們也是韓國90萬人的線上心理師,陪讀者重新理解不安、憂鬱與焦慮,找到痛點,正視內心的求救訊號。
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的差別在於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但晤談時間較短;心理師不能開藥,但晤談時間較長。我在這本書下了一個副標題——如何開張雙臂接住自己的手。
這本書分成八個章節,大綱如下:
第一章:自尊(不管是誰,都無法滿足自己)
第二章:不安全感(雖然不會消失,但是可以控制)
第三章:未來(可以煩惱未來,但不要陷入絕望)
第四章:關注(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是一種本能)
第五章:家庭(越靠近就越要客觀以待)
第六章:朋友(聰明的選擇,絕交或關心)
第七章:職場(不要犧牲奉獻,也不要落荒而逃)
第八章:戀愛(千萬不可以愛到討厭自己)
這本書在每個章節都有一些案例,我挑選幾個重點談談。
以自尊來說,如果你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弱點,想維護那個弱點,但當有人不小心發現你的弱點時,你的情緒容易波動。作者建議你應該跟自己的情緒保持距離,怎麼辦到呢?他教一個方法叫「後設認知」,就像情緒日記一樣,你在寫日記時假設自己是一個旁觀者,你用第三人稱的角度,也就是退一步,從後面的視角看自己,也許你會發現自己沒那麼差,而別人也沒那麼好。當你跳出來時看自己會比較客觀。
此外,當焦慮一旦成型就無法控制,作者教大家幾個方法,例如深呼吸,以吸氣一吐氣二的概念,讓自己緩和下來;或者試算一下你焦慮的事一定會發生嗎?還有,轉移焦點做一些其他事情,作者鼓勵大家多運動,因為運動會刺激前額葉,同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可有效緩解焦慮。
接下來要聚焦在身心障礙的朋友了。身障朋友常跟自己的障礙打架,打架會波動心情,所以我從這本書延伸自己的一些想法,訂一個標題叫〈怎麼跟我的障礙和平共處〉。其實「當你自己夠好的時候,就不需要向這世界證明自己什麼」,這句話是一位心理師周慕姿說的。
我從以下兩點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一:別只看我的障礙,可能嗎?怎麼辦到?
二:自卑可以是個超越自己的前進動力,但切記,請別過度為難自己!
障礙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眼就會被發現的樣貌,有些是隱性的,不見得一眼就看出來,可是當求職或填寫資料時就會猶豫。但如果是顯性的障礙,很多人就會說,別只看我的障礙。我從心理師的角度反問,別人不看你的障礙,可能嗎?
我想從莊子的〈德充符〉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我舉兩個去見皇帝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殘疾人士,一個是跛腳、駝背、兔唇的支離無賑,他去見衛靈公,衛靈公很喜歡他,慢慢地忽略他身上的殘疾;另一個是脖子長顆大瘤的甕盎大癭,他去見齊桓公,齊桓公也很欣賞他,反而看到正常人,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了。
莊子認為,人只要有過人的德性,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而當你愈在意修練內心,就會忘記身體的殘缺,正如衛靈公看重的是這些人的德,就會根本不在意他們的外表。簡單的說,當你的優點被看見,缺點就會越來越小。
我舉一個大家都認識的盲人歌手蕭煌奇為例。你去聽他的演唱會是因為他是盲人還是因為他的歌聲好聽?我相信是後者。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德有所長,行有所忘」。當一個人的優點被看見時,他的形體長得怎樣就不重要了。
第二個角度是自卑,這不是受歡迎的名詞,但從心理學的角度,自卑是一個讓人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己的方法。至於詳細的內容,請收聽以下的podcast。
關於這一期的介紹有兩個連結,網址如下:
EP35|「阿弘開講」 如何張開雙臂,做那雙接住自己的手?
EP37|「阿弘開講」 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怎麼和我的障礙和平共處?
「友間聊癒室」Facebook
國臺圖無障礙版本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