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經驗分享】從日文系學生談「學習」有多難
文/黃靖騰(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我本身是位視聽障青年。由於目前在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實習,讓我開始接觸各項障礙平權、無障礙環境相關的議題。在障礙路上,我得到過許多貴人的支持和幫助,卻也發現我們這個環境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問題,因而激發出一種使命感──期待透過文字的力量協助周遭障礙朋友發聲,也為打造更有愛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我身邊有一位好友文香(化名),她是就讀日文系二年級的視障生。在一次聊天中,聽文香提及目前學習日文遇到的阻礙,我想這也是很多視障生會遭遇的狀況,於是決定透過這次訪談,記錄他們的困境與需求,讓更多人看見,幫助他們找到資源管道解決這些問題。
當需要課外教材,視障生怎麼辦?
文香提到,目前就讀日文系遇到的最大阻礙,莫過於在日文教材處理上缺乏協助。對於一般生來說,隨意翻開紙本書就可用雙眼閱讀,而重度視障生往往看不到或看不清紙本書的內容,需要另外處理成純文字檔案的電子書,供他們使用電腦語音報讀軟體聽讀、或是連接點字顯示器來摸讀。
目前已有專門協助視障生處理課程教材的機構「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但服務範圍有所限制,遊戲規則是「每門課僅能申請一本上課用書電子檔,且教材必須為已出版的書籍」。至於其他如課程講義、老師的投影片、同學的筆記,甚至或有一本以上的參考書要讀,就只能另找他法。另外,若是想要在外面上課、需要製作電子檔教材,或是瀏覽日文檢定考的考古題遇到問題,這些也不在淡江資源中心的管轄範圍。
怎麼將紙本書從無到有製作成電子書呢?這需要透過人力完成。首先是操作掃描機,將紙本書一頁頁掃描成PDF圖檔,再透過電腦OCR(文字辨識功能)翻譯成可編輯的純文字,接著進入校對的流程。由於OCR識別仍難免出現錯誤或有所遺漏,必須經由看得到的人對照原書,將從圖檔提取出的文字進行校對整理,如此才算完成一本電子書的製作。
比起日文,其他中、英文教材若要製作成電子書,在取得資源協助上容易許多。英文是必備的國際語言,中文作為台灣的母語更不用說,幾乎人人都會讀、打中英文,協助校對的志工也比較容易尋得。目前「雲端千眼」平台也已有提供視障者重製中英文電子書的服務。
日文屬於第二外語,也是目前除了英文之外,在外文領域廣收視障生的科系。然而,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所需閱覽的教材無法輕易取得,導致視障生學日文比起一般生能接收到的資訊量少上許多,勢必要吃上不少苦頭才能順利完成課業。文香曾表示:「很多該讀的東西沒辦法輕鬆拿到手,也需要花不少時間尋求資源協助,例如請人幫忙翻譯成我能聽/摸讀的內容、找人確認我讀到的資訊是否正確……這讓我常常感到壓力奇大。」
除此之外,文香也分享在考日文檢定時遇到的狀況:「我所報考的日文檢定是日本語能力試驗JLPT,他們官網每年會放之前試題的PDF檔案,供考生瀏覽。但我所安裝的電腦報讀軟體無法讀取日文的PDF檔,所以在閱讀上造成很大的困擾。」為此,她積極向協辦單位說明自己的困難,將問題反饋給日方,詢問是否能提供純文字格式的考古題,希望對視障考生更友善。但日方卻表示考題是機密,不能外洩。
這個狀況也很奇妙,官方每年本來就會釋出考古題,只需將原本考古題的檔案格式由PDF調整為可編輯、報讀的文字檔(如txt或Word)即可,為什麼將視覺瀏覽方式轉為可用聽覺接收,卻會變成「洩漏機密」?是因為PDF屬於圖片,才能提供給外界瀏覽嗎?這跟提供純文字檔案的差異在哪?而因為電腦報讀軟體無法讀出PDF的內容,對於視障生不友善,也影響考試的公平性。在此前提下,官方是否應給予更多方便呢?
那麼,會不會想放棄學習日文?文香說,自己之所以選擇日文系,跟很多人一樣,是由於小時候迷上了動漫,藉此更認識日本當地的文化特色,受到很深的吸引;又加上後來因視力退化,不能長時間盯著3C產品,所以激起了想學會日文的純粹動機,希望不用看、也能聽懂動漫的劇情內容。
「這個科系讓我能專心的學習日文,即使環境沒有那麼理想,但遇到的很多阻礙我都願意試著去突破和改善,希望未來想學日文的視障生也能更順利。日常生活中,會與同學們用日語對話,來訓練口說能力;課堂上,老師會隨機讓我們練習翻譯,增加對語法的應用技巧;也時常在課程中聽老師分享他在日本的所見所聞,讓我更了解日本文化,也嚮往日後能到日本暢遊一番。這些經歷,讓我下定決心要把日文學好,才對得起自己當初的選擇,也不辜負老師們這麼用心的教導。」
結束這段與文香的訪談後,我也想到自己的經歷。在學習生涯中,我曾因為中途患有嚴重聽損、無法辨識周遭的語言內容,國中三年總是只能枯坐在教室裡,完全接收不到老師講課的資訊,課業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因此對於「資訊平權」需求,我深有體會。幸好大學時接觸專業聽打協助,使我解決聽障帶來的語言接收阻礙,透過讀取聽打翻譯的文字來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成績跟著突飛猛進。有時會想,如果能及早接觸這項友善資源,學習上或許會少走很多彎路。
然而,有些障礙生仍處在缺乏資源的學習環境中。他們不是自己努力就能克服,而是需要擁有實際的支持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