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弘開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文、影音/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主講者/楊聖弘諮商心理師
編者按:國立臺灣圖書館自2022年起開闢心靈療癒系Podcast「友間聊癒室」,其中的「阿弘開講」是透過賽斯身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楊聖弘老師以閱讀引導,佐以專業分析及同理心,一邊介紹好書,一邊和讀者們交流,在自在無壓力的情境下,為讀者們梳理困擾的情緒,希望成為讀者們的好夥伴。
我們又一次跟大家分享,由一本書聊跟身心障礙有關的主題。這本書的主角蛤蟆先生的背景跟來到我諮商室的很多朋友有點類似,因為他們得了一個流行的文明病——憂鬱症。
我不想用嚴肅的態度談憂鬱症,所以特別找了一本書,作者的觀點跟一般人談憂鬱症的觀點不同,那就是我的老闆許添盛先生寫的一本書《許醫師抗憂鬱處方——當心理治療遇上韋小寶》,我另外下了一個副標題——憂鬱的朋友不是不努力,而是太認真也太用力。就連讓自己看起來不憂鬱,也很努力。為什麼這麼努力?這跟我要引用這本書的概念有關。
我遇到很多憂鬱的個案,他們對自己有很多期許,很努力地想扮演好自己,但人生哪有這麼順利的,有些時候強求未必能得到,導致情緒受困,這時就產生了憂鬱。偏偏這時候他們還要表現出不憂鬱,彷彿自己很開心,所以坊間有一種說法稱這一型的人叫「微笑型的憂鬱症」。
因為他們想要扮演好一般人的樣子,不讓別人看出他們的憂鬱,所以當他們發病的時候大家覺得很驚訝,因為他們看起來很樂觀、很陽光。
憂鬱症的英文叫depression,翻譯成中文就是壓抑的情緒。他有特別的症狀要求,不是任何人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別標準就是深度的悲傷,莫名其妙的很難過,但為什麼要這麼難過患者也說不上來,連帶的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但還會強迫自己去參與一些活動;所以當有些人倒下的時候才說,「我得憂鬱症已經很久了。」當然醫院有診斷手冊可判別是不是憂鬱症患者。
此外,憂鬱症患者有很多自責的想法,會聚焦在負面或缺點,並以負面的眼光看待人事物,所以顯得比較絕望;因此自我價值感低落,有罪惡感,會否定自己,提不起勁,當生活一直圍繞在負面的情緒裡,做事情也不集中……
當我們遇到憂鬱症患者時,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他或者給建議呢?有的。第一、可以很直白地跟對方說:「如果你真的很不喜歡做這些事,你有權利說『不』。」第二、敞開心胸向他人求助,求助一點都不可恥,求助並非弱者的行為,而是勇者的表現;第三、試著把焦點放在成功的經驗,即便是千分之一的經驗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看看過去的自己。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蛤蟆先生經過十次的諮商之後,終於恢復了以前的開朗,展開全新的旅程。這故事告訴大家,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本集大綱
1. 如果蛤蟆先生得了憂鬱症
2. 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嗎?
3. 憂鬱症的身心症狀
4. 憂鬱症患者常見的心理特質
5. 得憂鬱症是有好處的
6. 面對憂鬱症病人的好方法
7. 自我療癒的建議
Apple Podcast網址連結如下(片長37分25秒):
此外,關於這本書的介紹,也歡迎收聽喔!
Apple Podcast網址連結如下(片長35分37秒):
「友間聊癒室」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5%8F%8B%E9%96%93%E8%81%8A%E7%99%92%E5%AE%A4-100263552731367/
國臺圖無障礙版本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