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感受.生活】拆封
文/曾喬慧
那一串重複咕嚕咕滾過來、咕嚕咕滾過去的聲音,怎麼就一直記得?每每竄出記憶囊袋總教我棄械般徹底的莞薾。
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小插曲了,一個下午,在公車上。車裏空位數是乘客數四、五倍那種離峰時段,晃動最劇烈的最後一排座位自是乏人問津。某站一停,上來一個男孩子,十一二歲左右,興沖沖的快步直往車尾意無反顧,果如所料,他在沒有任何視線干擾的最後一橫排坐下來。短短不過幾秒之後,聽得塑料磨擦嘰哩嘰哩,再嘶得一聲,微甜香氣洋溢,然後咚咚咚咚——有東西滾落地上了。
蠻安靜的車廂裏,落地物隨著車體的震動搖晃搭配演出,咕嚕咕嚕,尤其公車轉彎的時候,更是大規模長音滾滾,咕嚕嚕嚕嚕嚕嚕……其他乘客同我一樣都忍竣著沒笑出聲,就連司機也沒有破口大罵,沒有任何人回頭打探。究竟掉的是巧克力球還是什麼?不重要啊,男孩單純計畫的零嘴時光,急切拆裝的渴望,眼看就要如願了,願望卻一秒間掉了大半!不知有多心疼?還是氣鼓鼓得滿臉通紅?
旁觀者看戲輕鬆,如果男孩換成我,如果散落現場換成自己家裏,那可莞薾不出來。整包裏頭有小單位個別分包還好,若是米粒、果乾、砂糖、珠珠粉粉、油膩湯汁……由於爆炸式射程難以估計,不趕緊地毯式瘋狂清理,俟蟑螂螞蟻入侵勢必加倍瘋狂!
面對柴米油鹽,解除封裝真個不是優雅的事。一瓶醬油或一瓶醋,打開上蓋後撞見拉環,最教我厭惡,成功率也低。首先,勾住塑膠小圈馬上擔心起食指,壯士一去兮,肌腱風險難卜。再來,出力太小,拔不開;力量過大,小圈圈給扯斷了,其下依然原封不動,封口就死在那裏等著急救(我得找救兵,我沒有戳破瓶封的力氣)。私以為這種開罐方式早該淘汰了,完全沒有站在使用者立場設想。買過幾款國外食用橄欖油就沒這種圈套,瓶身或瓶口有一層薄膜真空密封,去掉薄膜後還有瓶蓋守衛,如此兩道把關已然足夠。旋開瓶蓋,立馬直接倒出,豈不快哉。
果醬型式的包裝也有小麻煩。玻璃身、鐵皮蓋、蓋口輪邊咬得死緊。以往常見媽媽將這類新買品遞給爸爸,默默的完全不說半個字,爸爸臂腕一個用力,「喀」,然後也是默默的完全不說半個字,遞回給媽媽。哈,這是婚姻的好處之一。我一個人的應付之道,起初是聽說以不鏽鋼匙敲鐵皮蓋,敲得它昏頭昏腦自然就鬆開了。試過幾次,效果不彰。於是端詳復思量,關鍵在鐵皮蓋外環下幾個突出小爪牙,我用堅硬的薄片探入爪牙和玻璃瓶之間,使出離間計挑撥其中,鬆動兩三個爪牙事情就好辦了。
前不久買了一條電插座延長線,明明包裝簡單樸素,表面罩著透明硬殼塑膠,底面一片長條形平板,平板的腰部地帶,左右各一個釘樣小零件扣住上罩。若將透明表殼與平面底板稍微掰開,輕易就能摸到產品實體。拆封時我輕敵了,以為加點力再掰即可取出來,卻不成;那麼將釘樣小東西撤下來吧,撤不掉;只好起身拿剪刀侍候,剪不斷!無論上罩、下板、釘樣栓,都剪不破。哇咧是怎樣?!你愛耍酷耍炫?3C或電器小工具就是這副德性!其實過去也有幾次相同受挫經驗,每次買每次嘀咕:「下次一定要請老闆拆好才拿回家」,每次買了又都忘記。
有時難免疑慮,拆卸不得要領與視障有關,比方外包裝上會有箭頭指示或顏色變化或直接文字解釋,一看即知如何下手。些時日於臉書偶見一則貼文後,讓我釋然又好笑地將此疑慮打折又打折。貼文是朋友描述其母收到一份禮盒,紙盒包裝上沒半張膠帶,一體成形,無懈可擊。為了找出「一線生機」,她將禮盒翻來覆去,正面、側面、背面轉了又轉,或許還甩了幾下……知道嗎?盒子裏是軟綿綿的蛋糕吔,哪堪這等攪和!瓦解潰散之慘,請自行想像。伯母收到的禮盒可能是嵌入式包裝,我蠻欣賞這種巧妙設計的,但也曾一兩次,像是被智力測驗般苦思拆招。
拆禮物的興奮或新奇感暫且不提;面對光鮮整齊,裝束有致,精神飽滿的全新物件,動手開啟那當下,我覺得,每個人心情上或多或少是切換過開關的。
如果您對於此文有所建議,歡迎至臉書與筆者直接互動(連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