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的大觀園】跟著Youtuber學做菜
文/劉蓓君
話說劉佬佬(像烹飪鄉巴佬)待字閨中時很喜歡看食譜和烹飪節目,娘家娘又是作菜高手,便以為只要照「譜」操課,煮道菜並非難事,然一廚不容二女,實際操作的機會幾根指頭就數完了。婚後廚房成了我的天下,常試著撒開手做羹湯,怎奈食譜、影片或娘家娘傳授的「一些」、「少許」、「大概」、「蝦子紅」、「蛤蜊開」、「水冒泡」……對看不到又缺經驗的我有如天書,往往做出的成品和預期是截然不同的兩道菜!
為了增進廚藝,劉佬佬邁小腳跨進烹飪視頻的大觀園,希望能學會幾道省時、省錢、好吃、要失敗也難的家常菜。可園子大得無邊無際,很多「視」頻看到標題心動地點進去卻只聽得一些配樂或鍋鏟碰撞、切刴的聲響,又或是解說:「像這樣就可以了」、「切厚厚的薄片」、「把豬五花切成牛肉絲」、「豆腐切成四方的三角型」……聽得我一頭霧水,仗著有畫面盡說些胡話當搞笑,我非常不以為然,但身處視覺導向的環境中,這類情況屢見不鮮,「真相」盡在不言中,身處弱勢又奈誰何?
幾番尋覓,終於找到一個較適合我的頻道,不只訂閱,我幾乎每天都點開新上傳的節目並且試著做,只可惜這位大陸Youtuber用的食材、器具和我熟悉的名稱時有出入,多聽幾次或上網查再加點想像,才知道所言何物,若還是聽不懂只好自動略過或自下定義。收看時日一久,自覺悟得萬流歸宗:一般食材,若不知做什麼,只要佐以葱、薑、蒜,加點醬油、胡椒粉、鹽、酒、糖調味,基本上成品都不難入口,而且也不必拘泥食材的搭配,總之看起來五顏六色就對了!這讓我作菜自由許多,常常看冰箱裡有什麼就拿出「消化庫存」。
一個頻道看久了,就像天天吃同一款菜是會膩的,於是劉佬佬抛舊愛找新歡,另覓得本地Youtuber上傳的影片,用的食材、器具聽來零距離,菜色也更符合「家常」,適合用來帶便當。於是移情別戀,時常關注並學著做。只可惜,隔閡再小,光用聽的仍難免出岔,有回頻道裡教「燒椒皮蛋」,聽來很特別,買了材料也想如法泡製卻鬧了個大笑話,驗證了什麼是耳聞失真,眼見為憑。
做菜流程不詳述,只是其中有個部份是要把糯米椒燒烤後「剝皮」。問題就出在看不見的我對這詞的解釋。由於是椒又要剝皮,我自動和花蓮名產剝皮辣椒連結,猜想口感應和剝皮辣椒差不多。為了安全起見,我沒把糯米椒直接放火上烤,退而求其次地在鍋裡乾炒,既怕時間太短做不出Youtuber所謂「有黑點」那樣烤的效果,又擔心炒太久燒焦,只得邊拿著鍋鏟不斷翻動,邊聞聞有沒有焦味。
拌得手酸,就當燒到位吧,接著就是要剝皮囉,來回摸索外皮皺皺的糯米椒,思忖該如何下手。試著去掉蒂頭、慢慢將皮褪去,以為會像剝皮辣椒一般留下些「肉」(其實剝皮辣椒怎麼做的我根本不知道),可皮肉難分又難辨,除去我自認為的外皮所剩無幾。還有籽呢?影片裡沒說拿籽怎辦,這兒的籽要去掉嗎?越剝越心虛,一大把的糯米椒只留一醬油碟不到的量,是哪兒不對?頭都洗一半了又能怎樣,只得繼續洗完囉,滿心疑惑地勉強完成一道不成型的菜。
出於好奇做這道菜,前後花了不少時間,光燒椒和剝皮就佔去大半,成品卻少得可憐,這下心裡充滿問號。不甘心!凡事愛追根究底的我把視頻傳給好友,請她告訴我影片裡是怎麼幫辣椒去皮。
答案是:只要把椒皮上烤黑的部份(就是可能燒出的小黑點)刮掉即可,不是把「整件皮」都給去掉!
誤會大了,我聽到的訊息是剝皮而不是刮皮,於是用自以為的方式拼命「剝」,難怪失敗。做中學嘛,菜雖沒成功,倒學得另一功課:對影片別不求甚解,亂加猜測,天馬行空,若聽不懂又真想跟著做,乖乖把影片分享出去,請教正確的方法才不致白費時間又浪費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