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喬慧圓夢系列之三】志生紀念館,再現風華
薜荔的籐蔓植物,其果實只會開在牆頭上,唯有飽經陽光甘露、枝強葉大者才得開花結果。「所以啊,」曾主任在教言教:「這片圍牆是『力爭上游』的活教材。」
文/曾喬慧 圖/陳芸英
「……品質優秀最老牌,大同大同國貨好,大同產品最可靠!」電視廣告傳出這樣朗朗明快的歌詞,您不陌生吧?四、五歲的小娃兒就會哼唱了,還喜孜孜跟著招牌象徵──大同寶寶──一起合著節奏振奮踏步。
大同公司在國內可謂人盡皆知,也非常享譽海外;比較鮮為人知的是,整個大企業的起點源於晴光商圈的西北角,中山北路、民族西路交會處。且讓我們走回時光遂道,先來簡單梳理一下其發展過程。
傑出的創辦人
畢業於台北工業講習所(今科技大學)土木科第一期的林尚志先生(原名林提灶),在二十世紀前後是最受日人器重的工程師,因為他不但做工牢靠,而且為人信實。以民國十六年台北泉州街交叉水源路的新店溪堤防為例,施工期間兩度遭颱風摧折,他沒有向政府要求追加預算,而是自掏腰包負責到底,為此幾乎吐光家財。由他承包的工程超過六百件,包括現在台北市的行政院、電信管理局、松山機場跑道,皆為其代表作。
圖右為曾主任,特地向喬慧簡介志生紀念館。
民國7年,林尚志先生自組公司「協志商會」於艋舺,業務不斷擴大,子孫後輩陸續出生,為同時安置公務與家人,民國29年購地中山區牛埔段(今圓山里),自行設計、建造家宅及辦公室,隔年完工喬遷。民國31年因緣際會,透過好友的鼓勵與協助,入股買下近鄰的「大同鐵公所」,著手發展重工業。
其子林挺生先生畢業於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理農學部化學料,承繼父業之初,一度經營化工,生產味素。後來考量台灣自二次大戰以來資源耗盡,民生用品多賴進口,一般百姓苦於貧困無力購買,遂決意發展物美價廉的家電用品。大家熟悉的大同電鍋──三、五十年也用不壞的電鍋──便是民國38年上市的產品,真是為燒材燃碳辛苦炊飯帶來革命性的福祉。
作育人材
自從林氏家族擁有鐵公所,鑄鐵鍊器勢必需要學有專精的人才,民國32年遂成立「大同技能者養成所」,自行訓練專業人員。
養成所屬於集體學徒制,學徒多來自清寒家庭,一律住校,上午受業,下午工作。由於校風嚴格,連為師者朝八晚五期間都不能走出校門一步,養成所曾被世人冠上「軍校」之名。此技能者養成所是現今台北市私立大同高中的前身。
企業發展民生輕工業後,各種家電的研發設計更是求才若渴,民國45年創立了大同工專,52年改制為工學院,88年升級為大同大學。學風一脈相承,由此造就的傑出青年不知幾何,林家之重視人才、積極培訓,堪稱為企業界之典範。
志生紀念館
大同校園雖然不大,櫻花樹頗多,初春時節賞櫻十分美麗,行政大樓「白宮」的造型特異,也深具吸睛魅力。而校園的東北角座落著「志生紀念館」,古香雅緻,您可曾知悉?
志生紀念館
前文有提到,創辦人於民國29年在這裏自築家宅與辦公室。那個辦公室所在,已改建為電機大樓供學生上課,宅邸則於民國94年林家子孫陸續遷出後,搬空傢俱,略事整修,民國97年由第三代接班人林蔚山先生捐贈給學校,做為展覽、會議、表演等等文化用途。
白宮
乍抵紀念館,但見圍牆外站著好幾對身著西裝、白紗的新人,霎時有誤闖婚禮的錯覺!經由校方通識教育中心曾子良主任的解釋,才知道諸多新郎新娘是衝著紀念館外漂亮的紅磚綠葉拍照來的,平均每天有十五對之多呢!這紅磚圍牆上翻騰一整片的碧波,是一種名為薜荔的籐蔓植物,其果實的汁液像愛玉一樣會結成凍。不過,果實只會開在牆頭上,唯有飽經陽光甘露、枝強葉大者才得開花結果。「所以啊,」曾主任在教言教:「這片圍牆是『力爭上游』的活教材,勉勵學子要奮發努力才能出人頭地,否則也只是平凡的畢業生。」真是未演先轟動,猶在門外徘徊就倍受震撼。
入得圍牆,走過一小段略有起伏的石板路,便是紀念館的拱形大門,屬洋式風格。三、五步走過玄關,抬腿上跨一大步,展開眼前的是洋溢日本風味的統鋪、拉門、格窗,此及屋宅主體部份,隔間有起居室、佛堂、臥房、灶房、浴廁等等,櫥櫃一律固定在牆上,整體感覺簡單俐落。
志生紀念館前栱形大門
之所以要「抬腿上跨一大步」入內,是因為整個主體部份離地八十公分架高建造,以防地濕損壞屋子。屋內地面、隔牆、門窗悉數採用上等木質,其中以佛堂的木質最高級,因為林家第一代與第二代夫人皆篤信佛教,虔誠的信徒都會以最好的上品供奉神明。屋中最特別的設計是寬敞的迴廊。迴廊右側為一大片與人等高的透明玻璃,小立外望,庭景宜人;迴廊左側為臥室的拉門,這個拉門妙得很,最下位七十公分左右橫著一長條透明玻璃,於是,躺在臥房中榻榻米上也能欣賞屋外景物!待要熟睡了,推下玻璃上方嵌槽式木板,便可以保有隱密性。以上種種,在那個年代誠乃匠心巧思。
志生紀念館屋內一景
主屋之外,屋後草坪地七、八步之遙,還有一間紅磚平房農舍,是克勤克儉的林尚志夫人楊芙蓉女士醃製醬菜,養雞養鴨,,甚至養豬的「福利社」,她樂於為員工和學徒燒菜作飯,家境清寒的學生也可以來這裏撿蛋吃。這一環節,是企業打拼的陽剛氣勢外,柔性溫馨的一面。
嚴格說來,志生紀念館是洋、和、台三式合併的建築。它不巨大、不豪華,以當時一代營造業翹楚之赫赫地位,益加反襯其敦厚務實的天性。
與社區互動
參觀館邸的時候,間可聽聞雞啼聲來自農舍。哇!這可是民國40年以來代代相傳的雞隻?繁衍七十多年至今?
不是的。目前這一公一母七小共九隻雞,是晴光商圈總幹事葉寶春小姐贈送給紀念館的,一來喜添生趣,二來象徵學校和商圈良好的地緣互動。隨後也有學校裏的老師免費提供飼料,學生拿母雞生下的蛋回送他們,人情往來環相扣。放眼台灣各大學院校,校園周邊總是師生吃穿住宿、活動頻繁的區塊,而社區裏的人也會去學校運動散步,彼此共同型塑地方上的文化素質。
誠如曾主任在介紹紀念館時所言:「一棟房子之所以會讓人喜歡它、懷念它,不是因為它的建築有多美,而是它有沒有感人的故事。」歷史故事可以淺斟回味,將來的故事正待磨擦生熱。我們且歌且行,共締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