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喬慧圓夢系列之一】曾喬慧開發寫作潛能

寫作對她來說不是享受,應該是一種挑戰,測試自己有多少能耐,「也許我可以從寫作出發,開發自己的潛能。」她覺得後天殘障的人很需要這種自我再開發的想法和做法。


文、圖/陳芸英

今年十月,晴光市場將有一個「六十週年慶」的擴大活動,邀請附近居民共同參與。「無障礙科機發展協會」和「晴光市場」已經做了十幾年的鄰居,無障礙公關處處長楊聖弘覺得這是一個參與社區發展、融入地方經營的好機會。

晴光市場的總幹事在與楊聖弘討論合作的具體內容時提及,前不久,一位在晴光市場很活躍的朋友過世了,但還不到六十歲,「他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可惜來不及記錄下來;而目前具代表性的人物年紀都大了,哪一天走了都不知道怎麼寫他們的故事。」

楊聖弘靈機一動,何不協助社區做一系列的懷舊報導,把晴光市場的經典人物和光輝歲月紀錄下來?

他第一個想到的執筆人就是辦公室負責點譯工作的曾喬慧。喬慧雙眼全盲一耳重聽,但文筆不錯,曾連續三年得到文薈獎肯定,如果喬慧願意,而且採訪的人數夠、圖片也夠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幫助她達成出書的願望呢!

喬慧的工作也跟寫作有關,是點譯中心的校對人員,也是暢銷書籍的導讀撰寫者

喬慧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啊,太捧我了啦!」她知道聖弘的執行力很好,創意不錯,他不怕困難,懂得如何運用社會資源盡量去幫助視障朋友完成夢想,對於這一點她心存感激,而喬慧也瞭解視障圈對她的寫作寄望頗深;如果協會能幫助她克服視聽的困難、確立撰寫方向並幫她找到充足的資料,她願意接受這份邀請。

對於寫作,喬慧是被動的。

喬慧因腦瘤導致聽神經和視神經受損,不過中山女高畢業後仍以一般生考上輔大哲學系,但只念一學期就被迫休學,學期末有幾個科目無法考試,她度過了人生最低潮、最痛苦的階段。三年後她進入新莊盲人重建院學習生活技能,民國八十二年初結業。

結業後的她賦閒在家。有一天,重建院的老師打了一通電話給她,「現在正舉辦文薈獎,已經辦過一屆了,你學過電腦,會中文打字,反正你也沒事,要不要投稿看看?」

那時代盲用電腦的「點字顯示器」才剛從國外引進台灣,只能看英文,中文無法摸讀,但她會倉頡輸入法,「工具已經具備,剩餘的就是想要怎麼寫,理論上應該沒問題。」

那些鼓勵她投稿的老師並不知道她有沒有寫作的興趣或才華,而喬慧從來也沒有參加過作文比賽,反正寫文章靠腦袋,不必用眼睛和耳朵,「那就試試看囉!」

那是第二屆文薈獎,喬慧以重建院的生活加上聽聞的種種故事,寫出「情結」一文,這篇文章得到第三名,獎金六萬,這六萬塊的獎金是她有生以來拿過最大的一筆數字;「得獎我覺得很僥倖,但這是莫大的獎勵。」不論精神或物質方面都是,最重要的是給了她一些自信,於是她醞釀在參加下一屆的文薈獎。

第三屆她以「塵煙漫漫」一文得到第一名,第四屆得佳作。由於文薈獎的得獎者幾乎都是熟面孔,都是那幾個在輪流得獎,只是名次不同而已,後來有個規定,得獎者不得再參加,喬慧後來就不再參與了。

有些人以為她得過三次獎,是個喜歡寫作的人,「其實不是,我覺得寫作很傷腦筋,常要為了想一個情節、一個句子,花很多時間思考;只是我一旦下筆就會想辦法寫完,如此而已。」

喬慧失明之前的興趣在「數學」,求學過程中,數學一直是她的強項;如果沒有失明,她可能會唸商學院,幸運的話將來可能從事商業方面跟數字有關的行業。工作之外的興趣則是「攝影」和「旅行」,不過這些都跟視力有關,失明後自然對這些說再見了。

寫作既不是原先的強項也不是興趣,那麼寫作對她來說是什麼?「絕對不是享受,應該是一種挑戰,測試自己有多少能耐,也許我可以從寫作出發,開發自己的潛能。」

她覺得後天殘障的人很需要這種自我再開發的想法和做法,「我不能老想著以前的能力、興趣,這些都要重新考慮。」所以失明之後她學跳舞、學串珠、作菜、烘焙……都是全盲後開發的,「這開發的過程很有挑戰性。」

勇於接受挑戰的她同意寫晴光市場的人物報導後,無障礙接下來得為她克服困難了。他們請同事在現場錄音,同時有從旁協助提點或翻譯,例如對方講話講得太快,要求改以慢速度的方式,或者喬慧聽不清楚的地方要求講清楚。一切就緒,人物專訪就登場了。

從四月初到六月初,她陸續採訪六位人物,分別是丁香豆花的藍先生、晴光商圈楊理事長、晴光食品行廖小姐、大同大學的曾主任、葉寶春總幹事以及創意服飾的賴老闆。

喬慧坦言,剛開始採訪時,對方以一般速度談話對她來說都「太快了」,幾乎聽不清楚受訪者的談話內容,雖然有翻譯,但不可能每一句話都要求重複說一次,而她也不好意思打斷,所以「初期只聽得懂一成。」

到第四次專訪大同大學曾主任時,無障礙的同事林玉婷主動到場作即時翻譯,她才比較瞭解對方所言,那一次是她最進入狀況的一次,也是最暢快淋漓的一次。

而最令她驚喜的是採訪「晴光百貨行」,店裡賣的糖果餅乾很特別,「我喜歡嘗試,喜歡吃特別的,而且這裡賣的很多東西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都是從進口商那兒來的。」採訪結束她順便採買蛋糕和芝麻醬,「原來有些好東西離我很近,我卻到處去找,捨近求遠,不划算,現在方便多了。」而採訪創意服裝店時,老板賴小姐特地請她喝來自法國的青草薄荷茶,她才明瞭遠方國度中有如此好喝的一種茶,訪談之外不僅有收穫,還很開心。

雖然她有聽力障礙,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沒有障礙的,她可以感受現場的氣氛,瞭解受訪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的熱情、有的冷靜、有的很有學問、有的關心她的生活、有的請吃飯……各有所常、各有特質。

至於撰稿,喬慧就根據協會的同事將採訪的錄音逐字轉成文字當做內容,以此當參考資料,再寫成一篇文章。「我很感激同事為我做的前置作業,有這麼多人幫忙我才有這機會,真的是一個特別的經驗,我很珍惜。」

喬慧這幾年就住在晴光市場附近,但僅止於居住而已。從小她記憶中的晴光市場是賣舶來品的地方,東西比較貴;由於視力不方便加上重聽,無法單獨行動,出門都得靠朋友或復康巴士,幾乎沒有逛過晴光市場;她進出晴光市場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買水果,她固定在某家水果攤買,有一次東西太重了拿不回去,老闆就說,「不用擔心,我幫你送回去。」所以她對商家的印象是「水果攤老闆人不錯,很親切」,因為這是親身的經驗。

但幾次專訪下來,喬慧深入街頭巷弄,接觸到商圈各行各業的人、聽聞他們的經驗,直接交談,頗有心得。她說,「商圈採訪擴大了我的視聽,尤其以我這樣薄弱的聽力,就算置身人群中也無法接受到什麼資訊的。」瞭解是相互的,喬慧因此更瞭解許多人默默在為社區努力;而他們應該也因此對盲人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不會因為缺乏瞭解而疏遠殘障者。「他們都很溫暖、都很體諒我的不方便之處,這種人間情份,不走出去的話是無法感受到的。」

這段採訪期間,不但開發喬慧的潛能也訓練她的應對能力,更讓她得到很多商家的友誼,這是當初期許自我挑戰之外的收穫。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