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的大觀園】廚房實驗室

文/劉蓓君

婚前,以為自己喜當「煮」婦,只是一廚難容二女,有烹飪高手媽媽在,又因家人擔心視盲的我動刀鏟、用瓦斯爐不安全,所以沒有多少下廚的機會,僅偶爾自備早餐或家人臨時不在,煮個什錦鍋——翻看冰箱有什麼食材全往一鍋裏放。

婚後,住家附近餐廳、小吃店、流動攤販林立,親友都說我們這兒不愁吃,根本不必自己下廚!怎奈我的口味一向清淡,受不了餐餐外食;吃慣自家菜,即使以前鮮少做羹湯仍想自製午餐便當。

然而,當我能一展身手、煮「想做的菜」時,不得不承認,理想和實際頗有差距,除了燙青菜幾乎萬無一失,其他則狀況百出——調味過鹹或過辣、食材(尤其是肉類)下鍋後粘成一團散不開、怕東西沒熟以致燒過頭……即便如此,我仍不放棄當廚娘。可是隨著下廚次數愈多,我漸漸發現,與其說愛作菜,不如說我樂於在廚房裏「作實驗」來得貼切!

為了增進廚藝,我常就教週遭有做菜經驗的人、上網搜尋食譜、看部落客或Youtuber示範、盡量記住一些烹飪小撇步……但礙於視障或安全考量,有些只能聽聽、參考,諸如:「煎到兩面金黃便可出鍋」、「待油鍋冒煙……」、「將熱油倒出」……更令人困擾的是,同一道菜或為要達到同一效果,如肉類去腥,方法多不勝數,幸運的話一次搞定,有時按圖索驥仍告失敗卻不明白問題出在哪兒,甚至按同份食譜操作也難保每回成功。然而,這就是烹飪有趣之處,縱使有時因失敗為之氣結,且得概括承受那些不怎麼可口的食物,我仍愛看食譜、看示範做菜並且付諸行動。

這天為了滷蛋,得先做水煮蛋,不幸的是我又出了差錯,六顆蛋只剩四顆完整可用!不禁想起光是和水煮蛋就「交手」過數回,總想做出可口、美觀的成品,沒轍,就是愛吃嘛!

早期,我常為自己準備顆水煮蛋當早餐。一起床先將蛋放在打濕的餐巾紙上,按下傳統電鍋開關,等漱洗著裝完畢,蛋也熟了,只是蛋黃較乾,有時一些蛋白會冒出殼外,雖然樣子醜了點倒也不太在意。有次問了人才知,原來要用室溫蛋!冰箱裏拿出來的蛋馬上加熱很容易破。網路上有教人加鹽加醋的,但那並不適用我這種濕餐巾紙煮蛋法。

現在家中沒有傳統電鍋,得換新法子。正巧愛上媽媽做的溏心蛋,也想如法泡製,不過,要讓蛋白Q彈、蛋黃柔軟實在很難拿捏時間和火候。有個方法是水滾後再續煮幾分鐘,但光靠聽的我總不確定水「滾」了沒,是否該計時了?還得在爐邊顧著;另個方法是冷水開火就計時幾分鐘,這麼做成功率較高,哦,是蛋全熟的成功率而非卵黃柔軟的「溏心」。

接著氣炸鍋流行起來,據說它也能做水煮蛋!我好奇,不會炸開嗎?當然要試試看。雖然我家的氣炸鍋時間和溫度都得用手轉、沒有精密刻度,仍可參考範例抓個大概,成功率不低,稍可惜就是口感略乾些。

有回心念一動,上網搜尋有否其他水煮蛋作法,果然又找到新花樣:蛋放冷水煮至水滾,關火悶,隨著想要蛋黃的硬度,從七分鐘到十幾分不等。這引起我的興趣,光悶著會熟嗎?明知要確定水滾了沒有些困難,還是拿了幾顆蛋來試,一舉成功!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試了這麼多方法,我學到的結論:光要蛋熟並不難,不是怎麼做,而是蛋的溫度,用室溫蛋才是關鍵!

蛋熟了,怎麼剝殼?有教人泡冷水、冰塊,下鍋前在蛋殼用針札個洞……泡冷水較普遍且簡單,於是我也從善如流。記得我曾一次煮了十顆蛋,可泡過水的蛋還是很難剝,花了不少時間、小心翼翼,結果卻個個「體無完膚」!

幸而在一個教人如何做鐵蛋的節目中學到了個好方法:將熟蛋殼敲裂,泡冷水,越久越好,待完全降到室溫,即可快速剝出光滑漂亮的蛋。我照做了,效果極佳,摸著滑溜溜的蛋,那興奮像中了頭獎一般。

以為找到剝殼密訣就萬無一失,剛好媽媽給了幾顆品質很好的土雞蛋,迫不及待按表操課再來一次,豈料殼和蛋白扒得老緊,剝出的蛋個個又像月球表面,可惜了這些好蛋和媽的美意。追根究底的精神又讓我到處找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些蛋太新鮮!原來要做水煮蛋,母雞才下的並不適用,得放個幾天,急不得,否則很難剝殼。凡事各按其時,實在太奇妙了。

方寸大小的廚房能實驗的事物不勝枚舉,以烹飪為大宗,上面例子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不同鍋具器材的運用、清潔……令人玩得不亦樂乎,但礙於篇幅不再列舉,只希望經由不斷地嘗試、吸收經驗,能使成功率越來越高,NG盡量減少,悠遊於這迷人有趣的小天地!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