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感受.生活】讀音的困惑

文/曾喬慧

畢竟不是為人父母,也非為師者,幾番教改下,現代學子們讀書考試的海拔高度多少,我迷糊得有如雲裏霧裏,指考、會考都分不清楚。前些時日聽聞國小教科書的國語部份,學者專家每年都在為幾個字的注音修修改改,反覆無常,惱得老師們執鞭失據,這就讓我從雲裏霧裏回神張望起來:改了什麼?重點在哪裏?

中途視障之後,原本眼前站立的文字全橫躺到手指下,點點粒粒沒有線條菱角。中文台灣的點字靠的是37個注音符號架構而成,也就是說以發音為主,為點字文件正音又是我工作上的需求,因而對於字與詞的音、義定位,是比一般人敏感一點。累年至今不無慨嘆:語言文字活躍於生活中,在人們的傳來轉去間難免被打滑磨圓,滄海都能變桑田,字音有些微蛻變,很正常。某些字的發音最好能考量當代多數人的慣用性,徹底討論整合一番。

由於字典的出版不止一家,茲以教育部國語字典為依據,略舉數字蓋論淺見:

逮捕的「逮」,正宗掛牌是ㄉㄞˋ,「逮逮」兩個字連用是還得改唸成ㄉㄧˋ──那為什麼幾乎百分百的高機率它以ㄉㄞˇ出現?

「場」,大家都習慣唸成三聲吧?但字典裏是ㄔㄤˊ。果真以二聲來唸廣場、場地……會不會覺得好彆扭?聽起來也打結不順耳。「讀音」一直存在於點字教科書中,常見的還有導ㄉㄠˋ、血ㄒㄩㄝˋ、脈ㄇㄛˋ等等。

幾年前曾經在工作中,為了「蠕」差點和報讀人員下注打賭。她堅持唸ㄖㄨˊ,蠕(音同如)動不會錯啦,我說照規定應該唸ㄖㄨㄢˇ,蠕(音同軟)軟動才對。然後不曉得她當時查哪一本字典來仲裁──白紙黑字ㄖㄨㄢˇ,嘿嘿我贏了!(真可惜沒有賭一百萬)而今教育部國語字典裏,蠕,注音:ㄖㄨㄢˇ,又音ㄖㄨˊ。我想請問各位,有必要一個字唸為這樣,又讀那樣嗎?又不是破音字。

說到我們中文很特殊的破音字,如果是大家熟悉到已成自然的,保留無妨,比如「長」就破成三塊:「ㄓㄤˇ」大、「ㄔㄤˊ」短、身無「ㄓㄤˋ」物。但如果是坊間罕用的,比如「弄」作小巷子解,應該唸成它的讀音ㄌㄨㄥˋ,巷弄(ㄌㄨㄥˋ)?聽起來彷彿漏風。又如「葛」,只在做為姓氏時唸三聲,而瓜葛、九重葛……按照定義均應唸為二聲ㄍㄜˊ才是正經。可是環顧周遭,這麼正經唸來的人少之又少。

講到這裏,忍不住想起「勁」,頗令人捉狂的傢伙。它做名詞用時,注音ㄐㄧㄣˋ,如「使勁」、「卯足了勁」、「這個人唱歌真帶勁」;當作形容詞的話,如「疾風知勁草」、「勁敵」,則必須唸成ㄐㄧㄥˋ。定義雖然明確,兩個音唸起來著實像極了同卵雙胞胎,意思上其實也相近不遠,能不能擇其一即可?

最後容我再嘮叨一個字──地。地上的地呀,單純清白得很,也有問題嗎?有。它做為副詞用時,如:慢慢地、快樂地……理論上要改唸成ㄉㄜ˙,點字文件目前仍按照此規處理。這樣的副詞使用率相當頻繁常見,在散文中將之改唸為ㄉㄜ˙還好,若在一首詩、一厥詞當中被這麼一改,作者原本賦予的韻味與節奏感瞬間盡失,聽起來也與「的」相混淆。就我所知,一般還是照字面唸成慢慢ㄉㄧˋ、快樂ㄉㄧˋ居多,唯有點字書中被改掉。字典上堅持如此定義,所為何來呢?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教育當局果真有心歸納整理,我寄望不單單反應在課本上,字典或相關媒介也一併同步才好,讓整個社會咬音一致,小孩自然會跟著字正腔圓;倘若文本規範一套,現實生活說的是另一套,變革只會導致更紊亂散漫。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