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為愛而教─江淑慎那鼓鼓的大包包

文/陳芸英

圖/江淑慎提供

那是四月的早晨,春寒料峭,我和視障生活自理老師江淑慎相約在速食店碰面。初相識,我們身上沒有任何辨識符號,但很快就認出彼此。

淑慎老師教視障學生綁馬尾。

江淑慎曾任職於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全教會……當了十四年全職生活自理老師後,目前是自由工作者,教學足跡遍佈台灣各地。

她脫下外套,放下鼓鼓的大包包,裡面滿滿都是教具。她攤開一幅自製的「輔大校園地圖」,驕傲的說,「這是我的小兒子考上大學,我送給他的禮物。」她神采飛揚的說,「這張圖可讓他建立心理地圖,定向老師教他時,他就清楚自己所在位置了。」桌上有熱咖啡和麵包,店裡有點吵雜,服務生來回穿梭,但那幅地圖佔據我們所有的心思,變得具體且巨大,其他的都不見了。

輔大校園平面圖。

與「輔大校園地圖」同樣大小的也是自製的「捷運站地圖」,地圖的右上角說明材質,不同材質代表不同的捷運線,哪一條捷運線怎麼走,一摸就懂,藉此加強視障者的心理地圖,方便轉乘。不過站名不是貼點字而是電腦打字,現在有APP很方便,這地圖也提供其他視障者搭捷運趴趴走。

淑慎老師為兒子做的捷運圖。

淑慎老師為學生製作的「台北市行政區」圖。

當年使用這兩大地圖的兒子如今已就業,但談起這段往事,她臉上漾著笑意,娓娓道來。

小兒子宋恆祥因早產失明,「怎麼辦?要留很多錢給他嗎?萬一他有錢但不會生活怎麼辦?」她還自嘲,「況且我又不是很會賺錢……」當時她在公部門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直到2003年台北市勞工局開了一門「生活自理」課,她這才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全心且熱情地投入視障領域。

話鋒一轉,她提到有位肢障朋友曾騎車載她去陽明山泡湯,兩人中間坐著大兒子,沿途一路顛簸,她打趣的說,「阿姨的摩托車好像碰碰車喔!」說完三人哈哈大笑。幾年後生了全盲的老二,江淑慎有感而發的跟這位友人說,「我應該向你媽媽看齊,也要把我的兒子教得像你這樣獨立;哪一天我眼睛一閉,就可以完全沒有煩惱地離開了。」

哥哥大恆祥七歲,兄弟情深,常把「我會對弟弟負責任」這句話掛在嘴上,但江淑慎說,「我不能把這種重責大任放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心裡默默發誓,一定要把弟弟教到不依賴哥哥為止。她從生活自理開始訓練小兒子,洗碗、穿衣、綁鞋帶、出門、搭車……江淑慎當一般孩子養育;如今恆祥自立更生,目前在聯合醫院做電話客服。

與兒子一起成長的是學生們。

從事視障者生活自理近二十年,學生年齡層從三歲到七十多歲,「我教多少學生就交多少朋友。」

淑慎老師教學生如何量米。

她打開手機,一張張與學生的合照印入眼簾,其中一張是學生邀她一起拍學士服照,「這是陽明山的草山玉溪,」師生像朋友也像母女;時間許可,她都答應,在南部的則傳學士照,這些學生沒忘記她,說明這位生活自理老師深植人心,令她十分欣慰。

她開玩笑的說,「我都用吃喝玩樂引誘他們走出來。」她提及曾請一位學生到某店喝咖啡,沒多久,師生在同家咖啡店不期而遇,原來那位學生是自己打著手杖走過來的。

生活自理課程脫離不了食、衣、住、行、娛樂。當一個人漸漸失明後,很多條件改變了,要用非視覺的生活技巧教導他們重新回到生活軌道,以減輕家人的負擔──這是她教學的意義。

淑慎老師教學生做簡單的海苔捲。

她以「食」為例的烹飪課,有時開團體課,同學可以藉機認識其他視障者,而大部分是到宅服務。

中途失明者都有開瓦斯爐的經驗,但失去視覺如何判斷有沒有火源,她說,「按下開關停一兩秒往左轉,會發出開火成功的聲音,如果有火源,周圍溫度會升高,接著在九點鐘方向貼一材質表示大火,十點鐘方向再貼另一材質表示中火,十一點中方向是小火……」她希望學生能從容做菜,所以加調味料或加油這個步驟,她建議先關火,免得慌張,打亂節奏。

除了開瓦斯就是電鍋料理。有個後天失明的學生,孩子念小學,先生是公車司機,由於不會做菜,她先生無論如何中午都得買便當回家給她吃,即使樓下賣自助餐也走不下去。江淑慎先教她如何下樓買便當,再教她做電鍋料理,這位太太才逐漸拾回自信;類似的例子是七十多歲的中途失明者,對於女兒中午特地返家解決他的午餐深感抱歉,但學會如何使用電鍋之後,問題也迎刃而解;她還教會一位小學生煮三色蛋給家人吃,媽媽用餐時,感動得淚流滿面……類似的個案不勝枚舉。

對於怕火源的視障者,她建議從電鍋料理著手,並強調掀鍋蓋時蓋子朝外,避免燙傷;對於烹飪完全沒有概念者,甚至可以從蒸水餃開始,零廚藝零失敗,非常方便。

上過江淑慎烹飪課的學員,會做菜的比例非常高,「他們煮飯做菜掃地都沒問題,還可以趴趴走呢!」

「當你學一件事是出於自願的,迫切需要的,學習進度特別快。」這是經驗談。她舉一位當媽媽的視障者,希望恢復失明前做菜給家人吃的光景,努力向學,過年期間果真做了一桌滿漢全席,令親朋好友驚訝不已。

曾有人問江淑慎,中途視障者什麼時候應該接受生活自理訓練,她答,「當他們想過新生活,就可以開始。」她教過年紀最小的是三歲的孩子,因為他即將上幼稚園,所以教他如何上廁所、如何將牙膏擠在牙刷上……

江淑慎歸納學生的態度有兩種:一是,「我看不到,什麼都不能學」;二是,「我看不到,趕快去學」。會想上生活自理課的學員多少已經克服失明初期的心理障礙,「到我這裡的學生大多屬於後者,學習動機強。」

此外,家長的態度也有兩種:一是放手;二是不敢放手。她曾說服一位先天失明的小學生從花蓮獨自搭車到台北上課,媽媽不放心,江淑慎建議媽媽試著在後面跟蹤,「放手很重要,真正需要重建的常常是身旁的家人。」當年的小學生已經長大,目前在台北獨立生活。

簡易穿線器。

其他的生活自理像是穿針引線,可用Y字形的「穿針器」,只要把線放進凹槽即可;有聲的點讀筆點到哪讀到哪,買牛奶就可用它得知「有效日期」;如何用鈕釦穿搭衣褲……教學生獨立且優雅的生活。

襪子夾。

自製量尺。

回首來時路,當初江淑慎選擇當生活自理老師,這關鍵性的決定不但成功的讓全盲兒子自立更生,也挽救無數個視障家庭;她那鼓鼓的大包包裝的不僅是自製輔具,更多的是愛。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