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看不見的看見-從心轉動人生的23堂課

文/陳芸英

圖/楊聖弘提供

從視障領域轉戰到身心靈診所的前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楊聖弘,近日出版個人創作《看不見的看見--從心轉動人生的23堂課》;身為盲人作者,他希望透過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讀者,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如何看重自己的價值。

圖一:《看不見的看見》封面。

聖弘擅於說故事,他說的故事生動且耐人尋味。

他從一個故事開始介紹這本書。

大約六年前的一個早晨,他照例打著手杖穿過馬路,走進騎樓,快接近辦公室時,一個陌生的聲音叫住他,「先生,對不起,請問……」聖弘以為問路,但那聲音顫抖低沈,「可以聊一下嗎?不會耽誤你太久。」原來這位先生是附近蓋大樓的工人,他坦承觀察聖弘許久,「其實我女兒三歲,跟你一樣失明,每天只能呆坐在家裡,不能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我這當爸的很心疼,想到她的未來……」說著說著潸然淚下。

聖弘先是安慰他,接著用慣有的理性回,「你不是已經注意我好久了嗎?你也看到我自己過馬路、工作、上下班……你還擔心什麼呢?我現在超過四十,活得很好啊!」短短幾句話,就讓這位焦慮的父親茅塞頓開;他離開前語帶感激地與聖弘握手,「感覺你是老天爺派來拯救我的,謝謝謝謝……」在那當下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當時他們應該也很焦慮吧!」

聖弘順著話題從小時候談起。他說,每個人在媽媽肚裡從成型的胚胎到出生,大家來到世界上的努力都是一樣的,「但這個世界就這麼剛好,明眼人比較多,失明者比較少,於是這個世界就變成明眼人的世界了。」他自問自答,佔少數的盲人要很自卑嗎?不用啊!明眼人就很驕傲嗎?也沒有啊!勉強可說他們比較「幸運」;不過,他並沒把自己的失明看成運氣不好,頂多呈現不同的生命樣態而已──這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

聖弘曾在一場演講中談及「命運」,很多人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其他原因,例如,「因為我有一個XX的家庭……」「因為我一生下來就殘缺……」就算都是真的,又如何,「然後呢?你要讓這個傷繼續下去嗎?」「你現在的決定是甚麼?」這才重要。他相信每個人當下就可以決定自己可以變成怎麼樣的人,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為生命做選擇。

圖二:楊聖弘任職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期間,參與多項視障推廣事務。

話題一轉,他提到「相信的力量」。

過去有個記錄,四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極限,甚至生物學家也證明如此;沒想到,後來有人以三分五十九秒四打破紀錄。令人驚訝的是接下來的發展,陸續有人超越,至今,已經有超過兩千人打破四分鐘跑完一英里的紀錄,而且,紀錄更大舉推進到三分四十三秒一三。究竟是什麼左右人類的極限?答案是「信念」,因為渴望自己能做到,那股「相信自己」的無形力量,讓他們克服所有的障礙。

書中的內容聽起來非常精采。然而,把想法變成文字,聖弘坦言,書寫過程常言不由衷,有時文字變得硬梆梆,有時顧慮太多……歷經重寫與刪除,放棄很多內容,覺得可惜,他認為這跟自己的專長不是文字工作有關。他擅於演說,一場兩小時的演講對他不是問題;但寫兩千字就顯得焦慮。不過幾經沉澱,最後留下的都是值得與大家分享且精采的。

例如,他在身心靈診所的案例。

曾有個憂鬱症的個案找他傾吐心事,他是個蓄著長髮的男生,自我介紹時說,「你看不到我,但我可以跟你說,我現在的樣子像個流浪漢。」的確,初次碰面,感覺這個年輕人像一攤爛泥,問他事情,大概過了十秒他才懶懶的回答,但談完後對方很開心,原來聖弘並沒有用異樣眼光看他,他感覺自己完全被接納了。

聖弘說,他不習慣問個案確診得了什麼病、病名是什麼、現在用什麼藥……如果對方願意談他願意傾聽,聽完都說,「現在我們一起把這些事情忘掉吧!」即使個案是思覺失調,對聖弘而言,只是個名稱而已,名稱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這個人。

某日個案又來了。他問聖弘:「你想不想摸摸我的頭?」他伸手拉聖弘的手放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剃了光頭也刮了鬍子,他很的說,「你雖然看不到我,但我可以跟你說,我整個人改頭換面,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語調充滿自信。

「我回想第一次跟他碰面,完全沒想到他會變成現在這樣子。」但他卻活生生的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但有人跟他說,個案後來開了一家店,從病理上看,是從憂鬱轉躁鬱。聖弘不認為,但就算是,又怎樣?即便開店是一股衝動,也很有價值啊!個案是否因此而改變,這是有可能的。但對聖弘來說,都是同一個人。「我重視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從消極的人變成一個積極的人,顯示人的可塑性非常大,我欣賞他的可塑,這就結案了。我對他的印象停留在那美好的開始。」

圖三:作者楊聖弘(右二)分享視障者的生命歷程,讓大眾能夠感受盲人內心世界的生命色彩。

聖弘說,寫這些個案不是讓大家看,他們被困住了,好慘;而是告訴大家,即使被困住,也是人生的正常。

他換個視角,舉路上的野花為例。它們不會因為別人說不漂亮就枯萎,它們不需要別人的評價,這就是花的生命價值;就連路邊的花都努力綻放,為什麼要用病理的角度去看一個生病的人呢?

聖弘不斷強調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很多人的價值是以社會眼光評斷,這會製造自己的困擾,為什麼眼光不一樣就要有不一樣的心情,「我們不妨學習,如何從社會的眼光回到自己的價值。」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