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玩偶 】孩子像洋蔥

 美勞教育在台灣,似乎只有在幼稚園是被拿來訓練孩子小肌肉的靈活度與練習手眼協調能力,才有大量的操作課程。



文/周語兒 

育兒書上寫著,剛學畫畫的孩子,不論畫了什麼,父母都不要以自己的主觀認定來評論孩子的畫,也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教孩子畫畫。這都無非是要孩子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不要給孩子框框,限制了孩子的學習力與思考力。 

可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因許許多多的主客觀因素,剝奪了他們這些的能力,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被剝光殆盡。 

小豬仔在幼稚園的時候勞作可多著呢!經常需要買色紙,買這買那,給小朋友動手操做,課程很豐富。老師讓他們自由創作,就拿美術勞作來說,給小朋友陶土,想捏什麼愛捏什麼。沒有標準,沒有範本,每個人捏的不一樣。完成後,老師將他們的作品統一燒成成品,帶回家當作紀念。 

到了小學,從小一一直盼呀盼,期盼能夠有個專業的美勞老師。出人意料的,直到小學畢業,美勞課都是由導師負責的。美勞課用的是套裝的材料,只要組合組合就成了。畫畫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六年來畫過的圖畫,少的可憐。 

沒想到,國中的勞作,竟是沿用小學的套裝材料,交差了事。更可憐的是,三年的國中生涯,沒看過小豬仔畫過一張水彩畫,據她的說法,只有畫過兩、三張素描。 

學校日時,我曾經問過她國中的家政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鉤毛線,打毛線,卻只做些用不織布簡單縫一縫的抱枕呢?老師的回答是鉤毛線,打毛線對她們來說太困難了,整堂課光去抓出她們的漏針,就要下課了。聽老師這麼一說,我想起來,小學時有次帶小豬仔去做女童軍的檢測,看到有一班在檢測打毛線,好奇地跑去看,竟看到他們桌上放了一個「器具」,然後把毛線放在上面,不斷地纏過來繞過去。後來才知道這個「器具」叫做釘板,專門設計出來給人速成打毛線的。原來,為了怕孩子漏針,不讓孩子學習用鉤針、用棒針打毛線;為了怕麻煩,不願孩子去學習失敗與思考。 

高中更是一張水彩畫也沒畫過,大概為了省事吧!他們只有試過拿麥克筆在油畫畫布上作畫。美勞教育在台灣,似乎只有在幼稚園是被拿來訓練孩子小肌肉的靈活度與練習手眼協調能力,才有大量的操作課程。所以,小學、國高中不必訓練小肌肉,便完全忽略美學、色彩學的培養。在這樣被忽略的過程當中,孩子的學習力、思考力被一次一次的扼殺;想像力、創造力被一層一層的剝奪。小豬仔對於色彩的基本概念不甚清楚,什麼顏色加什麼顏色會變成什麼顏色,沒有相當的把握。當然囉!很少在調色盤上調顏料,玩色彩,怎麼可能弄得清楚。   

另外,我記得有次,到學校接小豬仔,因為她還在上社團課,我便在穿堂等待。發現她班上的一個同學在旁邊拿著課本拼命背造詞,造句。我問他:「你幹嘛背造詞造句,老師有說要背嗎?」他一臉無奈地回答:「我媽媽叫我背的。」我心想,可憐的孩子,現在才小三就要背這麼多的造詞、造句,以後可有得背了,孩子怎麼受得了。小豬仔從不用背,因為我跟她說,妳把意思讀懂了,課本的造詞、造句範例讀懂了,自己造詞、造句給媽媽聽就好了。直到有一次,她不經意的說:「我們班造詞、造句的答案都一樣,只有我的答案跟全部的人不一樣。」我很訝異的問:「為什麼?」她驕傲地答道:「他們是抄參考書的,老師誇我是創作型的學生。」天啊!我啼笑皆非。真是天下父母心,怕孩子回家作業寫不好,卻無形之中,剝奪了孩子的思考力與創造力。 

我們從不幫小豬仔訂正她回家作業的答案,所以小豬仔的回家作業向來很多紅色「××」,她的平時成績也不盡理想。那有什麼關係呢!就是要讓她看到老師改回來的狀況,她才知道她錯在那裡,為什麼錯啊!在一次與老師的聊天中,老師表示,他們改作業很快,只要打勾勾就好了。因為大部份的父母會很費心的在家裡,幫小朋友把作業訂正成與參考書相符合的「標準答案」。她建議家長,讓老師看到同學真實的狀況,老師才會知道學生到底那裡不懂。她很贊成我的作法,這樣才可以即時糾正女兒的錯誤。 

每當老師另外出造句題目的回家作業或考試時的造句題目時,小豬仔回家就抱怨:「一大堆同學跑來問我這題要怎麼造,那題要怎麼造,煩死了!這些題目沒有參考書的答案給他們看,他們就不會造句了。」但,也因為這樣的不墨守成規,這樣不受羈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讓小豬仔吃足了苦頭。她經常會對考試卷的題目充滿質疑,認為題目出的不好,題意不清楚,模稜兩可。檢討考卷時,常常質疑公佈的標準答案或是挑戰老師的解答。造成老師對她的不諒解,認為她是在找麻煩。 

其實,她說的有一些是有道理的,我們也認同,甚至有少數題目,她跟老師說了之後老師也認為可以成立。但是大部份的題目雖然有那麼一丁點瑕疵,卻不影響整體主要的意思。我與外子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她,不要把焦點放在找題目的麻煩,應該想辦法弄清楚題目最主要是在問什麼,好好作答才是王道。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不僅她被框框剝了好幾層皮,我們也為了要說服她不要一眛挑戰框框,失去了自己作答的目的,也被脫了好幾層皮。 

還有,她對於許多答案為什麼非得要這樣寫而不可以那樣寫,一直很納悶,又沒有人可以給她合理的解釋。像乘數與被乘數的問題,為什麼是A×B,不是B×A,為什麼A是乘數,B是被乘數,反過來答案不是一樣嗎?說實在的,我們認為並沒有差別,記得我們小時候好像沒有分的這麼細,兩種寫法都可以。不知為何現在規定一定要那個在先,那個在後,我相信大部份的學生也很納悶吧! 

孩子在成長與求學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學習與考驗等著他們,不論是主觀因素,包括孩子本身與父母;或者是客觀因素,包括環境與體制,都一點一點地在限制孩子的自由發揮,形成無形的框框;一層一層慢慢地剝掉他們的學習力、思考力、想像力與創造力。不知道這樣長大的小孩,如果有一天忽然覺醒,想找回失去的自己,但是在經過層層的剝削後,他們僅剩下的能力,是不是足以讓他們在未來去努力的補救回來,找回遺失的能力。期許做父母的我們與環境體制,能夠給予孩子更寬廣的機會,更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好好去發揮而不加以設限,不置入過多的框框,保留孩子應有的能力。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