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玩偶】讓孩子多多「動手動腳」
我常回想,也跟老公討論這件事情,我們一致認為,沒有想到「爬」對往後的肢體靈活與協調是那麼的重要,那段時期如果有讓她多多的「爬」,現在應該不致於那麼離譜。
文/周語兒
小豬仔很胖,七、八個月大時,體重達到七、八公斤。她不愛動,不肯「爬」,只要我們把她翻過來趴著,她就生氣,氣到臉脹得紅嘟嘟的。有時她竟然扶著床邊站起來,她的腿很有力,喜歡扶著東西慢慢移動,因此,更不願意用爬的了,我們也不強迫她。那時候,誰都料想不到,沒有讓她多多地「爬」對她以後的影響會有這麼深遠。
她不愛「動腳」,不肯「爬來爬去」。但,只要是「動手」的部份,絕難不倒她,非常有耐心的玩,很細心的做。「妳女兒的陶土作品很棒,她做的比其他小朋友細膩,連臉部表情都捏的很生動,她的手部小肌肉發展的很不錯」 。這是我們後來從幼稚園老師的評語當中得到證實。
我老公一直覺得她的肢體動作似乎不太靈活,上幼稚園前,讓她去上兒童肢體律動課程。律動老師說她前三堂課都只站在旁邊觀看,直到第四堂,才願意慢慢跟著小朋友一起律動。當時,律動老師有說,她的肢體反應是有一點慢,還好她願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也好,開心就好,這種事,似乎勉強不來。後來,上幼稚園,課程便停止了。
可是,我發覺她一直到大班,還不會靠自己的身體盪鞦千,必須要我在後面推,我不推,她就停下來了。那時,還沒意識到她對身體與肢體的運用其實是遲鈍的。
小學低年級,體育老師說要考跳繩。她回來說她跳沒兩下就會踩到繩子,我一看,才驚覺,她跳躍的節拍與繩子甩動的速度是不協調的,就是跳歸跳,甩歸甩。她甩跳繩的速度是有規律,問題出在她跳躍的動作沒有配合上,為了這個,每天放學讓她跳半個小時練習,慢慢去感覺,熟能生巧,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成果還不錯。不過,這只是規律的動作,靠練習可以加強,肢體協調的問題並沒有真正獲得解決。
我希望小豬仔的肢體協調能夠改善,整個小學都讓她參加直排輪社、桌球社、田徑社,還帶她去學游泳。「我又不當游泳選手。」有一天,她這麼跟我說,我差點暈倒,難怪怎麼學都沒有大幅度的進步,既然她沒意願,強求也只是徒勞無功罷了!
到了六年級學校規定自由式游泳要游15公尺才能畢業,她只好勉為其難的努力地游泳。上了國中,依然為了25公尺的游泳考試,繼續努力的練習。
直到校慶運動會,每班要準備入場的跳舞表演節目,每個人都得參加。開始曝露她肢體協調,肢體律動上的大問題,跟其他同學比起來,顯然動作慢好幾拍,也很僵硬,極端不協調,被同學笑她「肢障」。
有天,她開口向我求救,問我怎麼從單膝跪著的姿勢原地轉180度翻轉變成躺著。因為班上設計了有一個動作是大家併排單膝跪著,然後依序翻轉躺下,像浪花一樣。同學都說,她翻得太慢了,到她這裡卡住無法連貫,會被扣分。
我叫她翻一次給我看,用我剩餘的視力用力看。她居然是硬生生直接翻轉,她說每次都摔得屁股好痛。我簡直哭笑不得,怎麼會對肢體的感覺與運用如此遲鈍。我教她手要撐著,示範了幾次給她看,她才恍然大悟,後來,沒再被同學笑了。
上了高一,又要跳什麼有氧舞蹈,全校小高一還有班際比賽。班上只有兩、三個同學跟她一樣情形,都被恥笑是「肢障」。為了要跳好這個健康操,被同學罵到臭頭。每次看她回家就苦著一張臉說:「我同學都好會跳,我再怎麼努力都被她們嫌像機器人,而且一定會慢半拍,這樣比賽時會被扣分,好煩喔!」說實在的,我也愛莫能助,只能建議她,私底下找比較好的同學教她,她必須要更努力囉!她真的很拼命練習,只可惜!我看不到她苦練後的成果。「我們班特別把我排在隊伍中最不顯眼的地方啦!」她笑笑的說,語氣中帶著些許落寞。
高一寒假,她們班去偏遠國小做志工服務,教小學生課業輔導,當場表演有氧舞蹈。結果,被她輔導的兩個小學生笑說:「小老師,全部的人裡面,你的動作最奇怪,跟別人不太一樣耶!」「你們不懂,這叫做個人特色啊!」她還真會唬小孩。我聽了,覺得這個寶貝女兒,挺會自我調侃的嘛!
開學升上高二,體育老師說這學期自由式必須通過50公尺的測驗,還要另加蛙式腳部踢水動作游50公尺。她說:「我好後悔,小學妳帶我去學游泳,怎麼不好好學,不然,現在也不會那麼慘。」我回嗆:「誰叫妳!當時好好學,不僅把游泳學好,妳現在的肢體協調可能也會比較好喔!」
前陣子放暑假時,她陪同我去上文化部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一系列課程,其中的「肢體律動,空間訓練」課程,我要求她在旁邊一起參與,它的內容就是要你感覺肢體,拋開束縛,自由想像伸展,才不會手足無措。「我討厭上肢體律動課,不知道手腳要往那裡擺,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動作。」 她在課堂上小聲的跟我抱怨。我拉著她的兩隻手說:「隨便亂動,當做運動嘛!」 想辦法提高她的興趣。然而,她仍是意興闌珊。
我常回想,也跟老公討論這件事情,我們一致認為,沒有想到「爬」對往後的肢體靈活與協調是那麼的重要,那段時期如果有讓她多多的「爬」,現在應該不致於那麼離譜。或許個性也有關係,但是,可確定多多「爬」,起碼讓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多的刺激,觸發腦部神經的活絡及增進肢體的協調,才不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就好像現在有些醫生在宣導,別讓小寶貝的腳ㄚ子一直套在鞋子、襪子的保護裡,一樣的道理。只是,過了那段黃金時期,有時候再怎麼彌補,成效似乎有限。只好期待她那天能夠開竅,感覺自己身體的回應並讓肢體更加靈活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