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萬花筒】豐富金門一加一

陳教官帶大夥到海邊,只見一群人往沙灘奔去、拼命伸手挖,接著就聽得驚呼、笑聲不斷,沒料到「摸蛤」如此容易,差別僅在大小而已!


文/劉蓓君 

二零一三年十月和家人到金門旅遊,走了些有趣的行程,也催生今年(二零一四)「展翼車隊」成立兩週年金門的行程,我把兩次旅遊小筆記放在一起與大家分享。 

故事的起點 

第一次到金門,其實是二零一三年三月金廈(廈門)小三通之旅時,當時的印象只有「路過」的驚鴻一瞥和從機場直奔碼頭,聽志工對金門的建築風格略加敘述,其餘無他。 

第二次和家人再訪金門也是小三通—「鼓(鼓浪嶼)金三日遊」。這次在金門停留較久,我們租了一輛車趴趴走,重點多在人文古蹟、坑道和當地特色飲食。因為開車,我們可以跑得遠些,但沒人導覽或介紹,只能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不過那一次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單車故事館」遇見了陳志發教官,讓展翼的協力車隊於兩週年慶之際,一圓金門追風之夢! 

因為知道展翼有意到金門騎單車,但苦於在當地沒人脈,毫無著力之處,所以趁著和家人旅遊之便,到處問問當地人的意見或和單車相關訊息,恰巧因姐姐租借單車,在故事館問到了「關鍵人物」—陳教官,才有第三次的金門行。 

第三次是到金門騎協力車—「單車的香格里拉金門生態古蹟之旅」。因為是騎協力車,一步步地「踩/踏」每寸經過的土地,很驚訝上次來訪竟不查覺金門有如此起伏的地勢!留下印象較深的是一般提到金門除古蹟、戰地外鮮為人知的生態這一塊。         

吃在金門         

油條—吃起來和台灣的雙胞胎真的很像,只是更紮實而外型扁長似油條,很有嚼勁,即使冷了(其實我也沒吃到剛炸出來熱呼呼的那種)仍然欲罷不能。 

廣東粥—和印象中的廣東粥唯一相似之處就是「稠」,我是在民宿早餐吃到的,碎肉和丸子很多,熱騰騰的粥和涼了的燒餅、油條一起吃,還挺搭的呢! 

蚵仔麵線—第一碗是在市場一家小吃店嚐到的,湯頭清清如水,什麼都沒有,唯一特別的就是石蚵,有如小顆珍珠粉圓,非常飽滿而有彈性。第二次則是和車隊到金門嚐到的,和平時吃到的比較接近,據說是志工特地為我們預備的,裏面加的料當然就不計成本囉! 

至於石蚵為何會「長」成這樣小而Q彈?一說是野生附著在海邊的石頭上;一說是牡蠣棚漲潮時泡在水裏、退潮時高於海平面,牡蠣在一漲一縮間造成的。 

海鮮—某晚,和家人到當地人介紹的一家海鮮店嚐「鮮」,魚蝦蟹貝都有,客人絡繹不絕、店家忙得團團轉。我很驚訝怎會有這麼多「巷子內」的人找上門來,因為這家店藏身在一間老宅裏,看不到招牌、一點也不氣派,甚至可說有些簡漏;它的入口真的就在和隔壁屋相鄰很近的窄巷內,在一面牆上開個小門,稍不經心就會錯過,食物的「鮮」自不在話下。                   

牛肉—牛肉現在是金門特產之一,我們一家四人到有名的牛肉餐廳湊熱鬧,各式各樣從牛身上各部位做出來的菜肴,可以擺出一桌牛全餐。只可惜我們食量小,老人家牙口又不好,口味也偏重,才點幾道菜就吃不完還兜著走,為隔天早餐加菜。 

炒泡麵—這是和車隊活動吃到的,據說早期阿兵哥都愛吃這個,我不確定那是否真正的泡麵,總之就是把一些肉、花枝或魷魚和蔬菜炒成的「燴料」和麵拌在一塊兒,份量大、口味重。 

點心—在金門吃到兩種特別的「鹹」點:一是麻花、一是冰棒。麻花較一般裹白糖的吃來不膩口;而冰棒則因有昆布為材料,多了一份海味。 

在太湖旁吃燒餅是一個難忘的回憶:天氣微熱,車隊每個人手持剛出爐的酥脆「燒」餅坐在太湖畔邊吃邊休息。本來志工要帶我坐在湖旁的水泥或石頭地,但坐下時摸到身後有草,且長得茂盛又飽含水份,一股涼意竄進手心,忍不住褪去鞋襪赤足踏草、一屁股坐在草地上,霎時覺得暑氣消去大半,吃完餅索性和衣而臥,小憩片刻,當下心想:若能在這兒睡上一覺該有多好呀! 

高粱酒—這讓金門福利人人稱羨的佳釀,即便不勝酒力也得小酌幾口,才不枉費到了名酒產地。我不懂品酒,也喝不出白標、紅標有何不同;但光看在58度喝起來不嗆、不辣的份上,它應算是好東西吧? 

驚豔生態 

鱟—初次摸到鱟的殼是在民宿,還以為那是絕跡了的貝類,大大圓圓的殼,接著一根細長帶刺的「尾巴」,不知怎地,讓我連想到清朝那光著半顆頭、留著根長辮子的男人。 

再次隨車隊訪金門,陳教官安排了許多當地生態導覽,讓我驚豔於金門生態的豐富和特別,也在水試所親手摸到被我列於絕跡生物、別號夫妻魚的鱟! 

水裏的「活」夫妻魚和民宿的標本一樣一動不動,唯一名符其實的是兩隻(似乎是妻大夫小)疊在一塊兒,還真是如膠似漆啊! 

文蛤—我曾在大甲溪裏摸蛤仔,在沙灘上撿貝殼,卻第一次在金門海邊摸到沙下玄機。 

陳教官帶大夥到海邊,說再過不久是「花蛤節」,屆時會有又大又多的蛤,我們現在摸到的還小,但運氣好也會碰上一兩個大的。只見一群人往沙灘奔去、拼命伸手挖,接著就聽得驚呼、笑聲不斷,沒料到「摸蛤」如此容易,差別僅在大小而已! 

沙灘上有人專門來撿蛤的,用耙子挖得更深,比較能找到大蛤,大夥兒也拿耙來試試,果然比赤手空拳成果豐碩許多,歡喜一陣,反正也帶不回去,就投到挖蛤人的桶裏「贊助」囉! 

巧的是有人在那兒做沙雕。第一次那麼靠近「施工中」的沙雕作品,好奇的我要求志工帶我去摸,才知道原來一個作品得先堆好高好大的沙堆─—我得費點勁才爬得上去,創作者邊塑型邊淋摻水的白膠固定。只可惜我個兒不夠高,摸不到已固定而作者也首肯讓我碰的部份。 

過境鳥—實在很佩服但也很難想像,為何會有那麼多種罕見的候鳥如栗喉蜂虎等,在茫茫大海中偏偏選上金門這個小島過境?想必是被這島上特有的生態環境所吸引吧。據民宿工作人員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賞鳥人專程到金門來觀鳥呢! 

建築 

燕尾馬背交融的閩南聚落、南洋風情的洋樓,使金門建築展現出多面的風貌。尤其現在很多古厝和洋樓都在保存原樣的前提下重新翻修,或純供參觀,或供做民宿,讓老房子得以重生。 

風獅爺 

金門風獅爺幾乎隨處可見,大大小小、威武逗趣皆有,當身邊的明眼人向我描述其樣貌時,腦中不斷浮現各種畫面。有一次,旁人說風獅爺手上拿了把菜刀…實在猜不出為何要握菜刀,接著我們自我解釋說,大概是要為金門的菜刀代言吧!在風勢極強的海邊,我摸到一尊「盡忠職守」的風獅爺:他個兒很小,孤伶伶地站在路旁的乾草堆中,身上的衣服都被吹得破破爛爛,仍然堅守崗位、屹立不搖。 

戰地風光 

雖然金門已解除戰地政務,島上的阿兵哥也不多,但「戰地」的痕跡仍處處可見。路旁陳列的坦克、水鴨子、武器、彈痕纍纍的屋牆……在在述說著戰爭的慘烈與無情。也從車隊許多朋友撞響的一口和平鐘聲聽到烽火餘生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坑道—大、小金門的坑道多不勝數,大致不脫潮濕、陰涼的氛圍,洞裏的岩壁道道鑿痕,可想見當年國軍挖坑的辛勞。翟山坑道因每年門票秒殺的坑道音樂會而聲名大噪;金城的地下坑道則貫穿行政中心地下,可通到幾個機關學校,跟著解說志工走在狹長的坑道內,耳邊不時傳來雄壯的軍歌,生長在承平台灣的我,只能憑想像模擬處於「戰地」居民的緊張生活氣氛。                                                               

砲操—這是個很有趣的經驗,金門為了讓遊客一睹砲彈發射的過程,找來了金門大學的學生定時在獅山砲陣地示範砲操。因為地點在坑道內,不論是假阿兵哥們喊的口令和最後一聲砲彈發出的響聲,都使震撼效果倍增。                         

碉堡—和坑道不同,碉堡常處於至高點或海防沿岸,依地勢砌石而建,機槍口、砲口都朝向對岸。有些大型碉堡隔出不同用途的空間,甚至可讓數名軍人駐紮其內。但不知以前住在這兒的阿兵哥是如何度過漫長而無聊數饅頭的日子? 

貨櫃烤箱 

和車隊到金門騎車可說是完成一項堅鉅的任務,圓了個「春秋大夢」。整個活動安排,我認為最具挑戰的莫過於如何把單車、協力車零損傷地送到金門。 

不如過去陸運簡單,約輛貨車、單/協力車稍加固定,要送到哪兒都行;海運必須考量風浪的不可測,若沒把車固定得十分妥當,萬一途中來個大風浪,車子在貨櫃裏撞得「騎不得也」,屆時大隊人馬將如何行事? 

幸而一群專業又熱心的志工同心協力解決了這個大難題:他們逐一檢視了車輛並進行必要的維修;把單/協力車搬上約一人高的貨櫃;在炙熱又狹小的貨櫃裏把每輛車隔以泡墊、踏板插入泡墊、以廢棄內胎每五輛車綁在一塊兒、以絞鍊器(嘎哩嘎哩)固定於貨櫃壁上……及時讓貨櫃運到碼頭上船。                             

「無事懂、事事問」的我,拜託志工讓我在金門車輛出貨櫃時進去「瞧瞧」,摸著那栓得牢牢的車,又感受到待在貨櫃一會就令人不適的悶熱,不由得對那幾位將車輛上、下貨櫃的志工感到無比的謝意! 

P.S.車隊回台,連同前次和家人出遊,對金門,有很多東西想寫,只可惜忙碌使我始終無法完成,記憶也淡了些,唯有靠著之前先記下的「筆記」邊寫邊回味了。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