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協助視障小朋友創造情境學習
我認為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應該就是從小透過很多的情境學來的,如果單純只是唸書,我覺得視障者不會在唸書輸人,可是一般人的能力都是從唸書之外學到的,包括待人接物和其他的知識及常識。
口述∕楊聖弘
整理/陳芸英
上個月我們辦了北中南職業重建的座談會,主要談的議題是視障者的生涯規劃。一直以來都有人問視障者適合從事什麼工作,我很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很難回答。但視障者就業的困難度在哪裡?我想起就業輔導員常跟我說的答案——他們缺乏現實感。這讓我突然想到一件看似不相關,實際上卻相關的事。
幾年前我在辦公室外遇到一位爸爸,他女兒才三歲多卻已經看不到了,這孩子每天醒來就是呆呆的坐著,當家長的也不知道該怎麼教他。我就想起我女兒從零歲到四歲多的成長,我因此有機會做深刻的對比。
我覺得視障者從小到大最缺乏的就是情境學習,我們家小朋友在這個年齡作家長的我有太多的情境可以創造給他,例如找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玩積木,讓他學習跟別人合作;他也去上英文課,老師在教室各角落放了圖形,說出一個英文字要大家一起去找那個形狀,小朋友們在教室裡東奔西跑,讓他適應團體生活;即便在家這麼單純的環境,我也會創造不同的情境讓他學習,例如教他認字,就在家裏的門和牆壁貼很多貼紙,讓他無論走到哪裡都得學習認識那些字。
我認為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應該就是從小透過很多的情境學來的,如果單純只是唸書,我覺得視障者不會在唸書輸人,可是一般人的能力都是從唸書之外學到的,包括待人接物和其他的知識及常識。
我以前有個同學,大學還沒畢業就去便利商店打工,打工的過程感覺不錯,他心想將來畢業後如果能開便利商店那該多好,他就跟店長說,如果你晚上沒辦法來沒關係,我可以幫你上架點貨,店長很高興,對他來講也很輕鬆,竟然有工讀生自願這麼作,所以就順便跟他說該怎麼作,他從中學了很多。前一陣子我遇到這同學,他說他已經開了三家便利商店了。這工作對他駕輕就熟,對其他人來說也不難,只要自己願意學習隨時都有機會。但視障者沒有辦法像一般人想去打工就可以去打工,視障者很缺乏這一塊。
前兩期的天下雜誌就談,很多小學開始教小朋友種菜,從種子怎麼撒到泥土裡讓它長大,到成長後不同的菜會有什麼不同的味道,帶著他們從耕種到最後收成甚至烹調食物,以這些過程理解食物。但視障者的成長過程不會有這個階段,即便他們的學校有,視障者也沒有參與度,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你不方便。視障者對很多東西的瞭解都是從書中看到或想像的,想像的跟現實當然有距離,所以就服員才會說,視障者缺乏現實感。
我再把問題回到那個爸爸身上。我覺得可以趁孩子還小試著帶他去參與不同情境的學習,學習過程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障礙,如果家長願意陪他一起玩,就像前面說的,小朋友在教室東奔西跑去找東西時,視障小朋友恐怕需要有人帶著他跑,家長就擔任這個角色,同時解決他跑步障礙,這麼一來視障小朋友就有參與並進入那個情境學習的機會。
我不是說一定要學習英文,那只是我舉的一個例子。我意思是視障家長、學校老師或者已經念到大學的視障生,都應該試著打破被情境困住這件事,讓自己跳到不一樣的情境裡。
我還很常舉朱芯儀(視障心理諮商師)的例子,她在大學時常去參加營隊,最後還當上了營隊的幹部,這過程一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當她參與之後,就有學習機會,也就會知道跟一般人的相處是怎麼回事,才會明瞭現實跟書本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不一樣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功課,雖然很辛苦,因為環境就充滿障礙,那麼一般人都在情境裡學習,視障者更需要在情境裡學習,才有現實感,也就不會有就輔員說的狀況;反過來對輔導人員來說,他應該知道不是視障朋友天生就缺乏現實感而是他確實很難有現實感,所以我的總結是視障者需要給自己或家人情境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