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萬花筒】協力追風三日遊 協力車篇

這趟行程是我騎過最多隧道的一次:不論是綠色隧道、涵洞或真正的隧道。尤其從石岡到后里有一段很長的腳踏車隧道讓我印象深刻。


文/劉蓓君

2012年最後三天,我參加了展翼的活動,主要是騎協力車,另外還有些生態、文化園區參觀、採橘等行程。一收到行程表就令我興奮不已,好久沒有這樣期待一段旅程了。

騎乘路線包括:

第一天

1.桃園永安漁港→新竹南寮漁港

2.南寮漁港沿海自行車道

第二天

起點為客家文化園區,走東豐自行車綠廊,中途於石岡大壩休息,再回到東豐自行車綠廊,接后豐鐵馬道,經過九號隧道抵達后里馬場

第三天

日月潭向山單車道經水社碼頭,走環湖公路至青年活動中心

第一天,騎乘第一段,我們這部車就出了狀況,為此次旅程來個special的開場……

從永安漁港出發時,我和協騎夥伴還在培養默契中,我一直在感受腳和踏板間的感覺,並試著抓住夥伴的tempo,例如在過紅綠燈時減速、保持平衡卻不必停車。

一路頗順利,突然有好心路人對我們喊,原來我們差點錯過那個通往綠色隧道的岔路。一進入隧道,氛圍頓時改變,除了我們協力車的聲音,四週一片寧靜,夥伴熱心地向我介紹路旁的景色,不斷讚嘆,也可惜沒空停車拍照。

霧濛濛的山間小路,大家排排並列,等待前進

一會兒後,她說前後都沒看到人,覺得不對勁,再騎一陣還是不見車隊的蹤影,於是我們決定停下來問問路,幸好在人煙稀少的路旁出現一個攤子,待我們靠過去時,夥伴看到有車隊的車從上方的道路經過,一問之下才知道我們在往後約200公尺處應該要左轉的,可是我們沒有轉。一確定我們走錯了,就得趕快再歸隊,無奈一路追趕卻看不到我們的車隊,只能試探地繼續往前騎。                                  

可是越騎心裡越毛,因為不確定我們「選」的方向到底對不對,我一面騎一面向上帝禱告,祈求祂帶領我們走當行的路。省道上車子又多又快,連前面人講話我有時都聽不清楚。一碰到十字路口我們就開始猶豫要往哪邊走。

騎了一會兒,看到路邊有地圖,滿心期待地下車查看,可是就是研究不出我們的目的地該怎麼走。當下我們想八成是迷路了,不敢再往前騎,怕越騎越遠,於是決定打電話求救。 

當我往口袋一摸,發現手機忘在遊覽車上,心都涼了半截。平常騎車我都注意要帶的,怎麼今天這重要時刻反而忘了呢?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夥伴身上。豈料她打開手機對我說,早上才充飽電,幾個小時竟電量不足!一聽她這麼說,我那僅存的半截心也涼了。

本想,最不濟就是攔車求救囉,但除了知道我們要到南寮外,我們身上沒有任何人的電話,怎麼跟車隊連絡,他們也聯絡不上我們啊。幸好夥伴有備用電池,但她手機裡只有車隊裡一個人的電話,而且打過去沒人接,雖然還是連絡不上,至少有一絲盼望或許會接到車隊的電話—當他們發現我們不見了。

好吧,繼續往前走囉。起步一踏,怎麼腳下空空的感覺?啊,我這兒的鏈條掉了!這時心不是涼而是開始結冰,車子若不能騎,我們就真是動彈不得了耶。沒想到我的夥伴太厲害了,她竟然會修!我們又可以再度上路。

夥伴在修車時,聽著旁邊呼嘯而過的車,念頭一轉,我思忖著,只要找警察,他們一定有辦法讓我們回到車隊;又看看夥伴也不很驚慌(至少我當時覺得如此),頓覺事情似乎沒那麼嚴重。

有一段路,夥伴說只看到車子和重機,騎起來心驚驚,但眼前只有這條路不走不行,只得硬著頭皮往前趕,再找人問問。省道旁實在沒什麼人家或店家可以問路,好不容易又找到一個人,他說沿著台X線一直走,會經過……再過橋……最後到東大路右轉就到了,距離很遠哦。我們當然知道,可是不騎不行啊。

雖然對我們走的路毫無把握,也只能相信那人說的就往前騎。中途還遇到有人騎單車要去台中的,因為騎的距離比我們更遠,所以沒像其他人用很驚訝的聲音告訴我們路程很遠,恐怕到不了,只是為我們加油,淡淡地說會過橋沒錯就揚長而去。

夥伴說沿途只有省道的指標是我們的依靠,其他路口有的沒路標,有的標的我們又無法作為參考。真希望接到車隊的電話,即使他們不能馬上來「救」我們,至少可以確定方向對不對。

騎著騎著,前面出現個「新竹漁港」的招牌,這讓我們很困惑,新竹有幾個漁港啊?這和南寮是同一個嗎?還是問問比較保險。得到的答案讓我們大大鬆了一口氣,是的,我們到了,終於到了!

轉入漁港,夥伴還是沒看到車隊,按理說這麼大群人應該不會看不到的,這時……電話來了!

幾經波折我們終於和車隊會合,有人說讓我們受驚了,其實想想也還好,或許是那天天氣好,騎車狀況也算順利,只是得找路、問路,並沒有什麼其他的危險,我們就是問到路一直騎一直騎,一心想著要趕快到南寮而已,也沒空害怕什麼的。事後我還開玩笑說,反正都沒辦法就找警察,搞不好他們還會用警車把我們和協力車送到南寮呢!

或許前一段過程太精彩了,一向為人津津樂道的南寮漁港沿海這一段就像一道小菜,騎得很輕鬆。艷陽下,很開心能跟車隊在一起,不時聽到朋友們談話的聲音,一掃之前那種孤單的感覺。抵達終點已是一身汗,悠閑地坐在木椅上吹著涼風,斜依著背、懶懶地,那感覺只有三個字能形容—好舒服。

第二天的天氣不太好,不時飄著小雨,大家都期盼老天爺快快放晴。好在雨勢稍歇,車隊決定照表操課,開始當天的追風行。

和第一天的騎乘路況大不同,這天是走「山線」,地勢的上下起伏也較多。這讓我有些緊張,擔心腳會和踏板分離:一是感覺到踏板時快時慢、時鬆時緊,一是當車子因路面不平而震動時。我想大概是第一次騎協力車時,不知道車子變速是什麼狀況,而在一個上坡被踏板突然變快嚇到,沒法再回到踏板上必須下車的經驗影響吧!邊注意腳下情況我邊想:如果能把腳和踏板綁在一起該多好!

由於天氣冷,我體會到手套和頭巾的重要,在石岡大霸休息時,好多人都覺得手快凍僵了;騎車時我把頭巾拿來當口罩防風也很好用。這可算是在不同天候、路況騎車的好處吧,因為騎腳踏車的行頭實在不少,若沒經驗,很難確定那些是必備,而那些只是拉風。

好不容易站穩了腳步,拍張照片紀念追風時刻

還有個好東西可讓我長了見識:一般旅館會提供的那種浴帽!在行前通知看到要我們帶這個時我很納悶,不是穿雨衣了嗎,為什麼還要戴浴帽?當它派上用場時我才恍然大悟,不是戴在我頭上,是戴在安全帽上!這樣不但多一層保暖,也不會讓雨水弄濕帽子裡的軟墊。

這趟行程是我騎過最多隧道的一次:不論是綠色隧道、涵洞或真正的隧道。尤其從石岡到后里有一段很長的腳踏車隧道讓我印象深刻。這裡感受不到自然環境的變化,不會受到天候的影響,甚至在中段會感到一點悶。這隧道有較多的下坡,騎起來並不很費力,也或許知道終點在后里,我就想像著我們正是一路騎下山。

讓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很多人進了隧道總要大聲怪叫?說實在,我不太喜歡這樣,剛聽到那尖聲怪叫,我還以為前面發生了什麼事,不禁嚇了一跳;繼而又覺得還是大自然的聲音比較悅耳。

第三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前一晚,我對該怎麼著裝有點苦惱,因為我很怕冷,又怕穿太多騎車會熱,在寢室裡思前想後、舉棋不定。幸運的是當天並沒有預期的冷,甚至後來的爬坡還出了一身汗呢!

全身包緊緊搭肩向前行

本以為環湖騎車很輕鬆,我們要騎的那一段很棒,可以欣賞美景,而且開始時的確如此:協騎夥伴介紹路旁景色,一直用人間仙境形容飄著霧的湖。這時已有不少人也出來騎車,大家在交會時互道早安,給人一種「太平盛世」之感。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太平」不會長久,離開自行車道,騎上環潭公路並上坡才是挑戰。有幾次似乎我們變速沒成功,夥伴說她減壓了,但我們仍騎得很吃力。感謝押隊教練一路陪伴,提醒變速的方法和爬坡的注意事項,還要我們別擔心,遊覽車就在後面跟著,幫我們擋車。我一直可以聽到遊覽車播放的有新年歡樂氣氛的歌,但我一點也歡樂不起來,只是低頭拼命踩、用力踩、喘著氣,不知這無止境的上坡何時才能停止?

聽到夥伴喊「下坡!」我正高興終於苦盡甘來,沒想到夥伴說,她記得還有一個上坡。這坡是抵達終點的最後考驗,沒有之前的坡長,但不知是體力耗盡還是真的比較陡,覺得騎來很吃力,甚至有人下來推車。可是就在毫無心理準備,還在拼命使力踩時,突然聽到有人在指揮我們停車。啊,怎麼就到了?

三天的協力車追風行結束了……這「結局」有種突然停格的味道,但看著志工們忙著把自行車上到貨車上,即使意猶未盡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然而,就如這次行程中許多經歷是我的一大突破一樣,相信、也期待這樣的活動會繼續下去。很開心以此特別而難忘的行程為2012畫上句點。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