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評「聽風者」與「逆光飛翔」
看了「聽風者」與「逆光飛翔」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大眾媒介的影響真的很大,可是同樣的題材,有考證和沒考證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對我來看的話就是一部真實、一部不真實的差別。
口述∕楊聖弘
整理∕陳芸英
盲人的議題常出現在電視和電影裡,並成為重要的角色。
剛好最近有兩部跟視障有關的電影——「聽風者」與「逆光飛翔」。我在朋友的陪同下看了這兩部電影,我從旁觀賞這題材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蛛絲馬跡。
「聽風者」表現的就是一般人對視障者的樣子,例如「聽力敏銳」,劇中有一段是主角梁朝偉撐著雨傘走在馬路上,他很清楚地聽到旁邊的車聲,於是東閃西閃,耳朵變成他的眼睛,這畫面好像強調他的耳朵可以聽到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而他彷彿可以輕易的做出判斷,態度了然於心。我相信看電影的人如果很少跟視障者接觸,不會認為劇情脫離現實,也不會懷疑他們的社會形象,應該會覺得是合理的安排。
但這場景與「逆光飛翔」相較,以我是視障者的角色,就很容易分辨哪一部電影有用心考證哪一部電影沒有了。
「聽風者」可能劇情的需要讓主角的耳朵特別厲害,可是卻造成了某種影響(或疑慮),就是更強化視障者「凡是你看不到,聽力一定非常好」的社會形象;同樣走在馬路的這一段也出現在「逆光飛翔」中,劇中的視障者卻被困住了,而被困住的這一段在我看來太真實了。
可是我不知道觀眾同時看到這兩段,在他的想像中,視障者到底是「聽風者」的梁朝偉還是「逆光飛翔」的黃裕翔,哪一個才是他們心目中的視障者?
我覺得身為一個傳播工作者,他們應該要更盡到一份責任(因為那是有影響的),長期以來社會大眾覺得視障者的聽力比較好,因為從以前的盲劍客就開始有這樣的想像,這種想像對某些社會大眾來講是合理的,因為他看不到,所以聽覺鐵定比較好,而電視電影也這麼演,逐漸形成一種氛圍,以至於當我們視障者遇到一些明眼人,告訴他們我們的聽力跟一般人不會差太多時,他們反而會不相信我說的,甚至變成社會的疑慮。
看了「聽風者」與「逆光飛翔」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大眾媒介的影響真的很大,可是同樣的題材,有考證和沒考證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對我來看的話就是一部真實、一部不真實的差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讓視障者很真實的呈現在螢幕上,會不會毀損原來劇情吸引人的程度?從這兩部片子也可以看出結果。
當然這兩部片的內容不一樣,可是很多人看了這兩部片子出來之後,他們給我的訊息是,「逆光飛翔」讓他看到的劇情是很可能在我們社會中被忽略掉的真實人物,他們很感動也會想介紹朋友來看;而「聽風者」比較像旋幻小說,比較不真實。
我回想當初跟「逆光飛翔」劇組溝通時,談到幾個過去經常在媒體出現的視障者的形象,期望他們不要發生,像是視障者遇到一位陌生人時會很好奇對方的長相,然後充滿期待的問對方,「我可以摸摸看你長得甚麼樣子嗎?」於是鏡頭就帶到這一幕好像很感人,觸摸後覺得,「哇,你就長得這樣子!」
事實上,在視障圈極少出現這畫面,除非是很熟且有了感情才會有這罕見的舉動,不然一般視障者不會這麼做。
但是因為電影、電視都這麼演了,我個人在外面走時曾出現旁人(不是當事人)代為問,「你要不要摸摸看他長得甚麼樣子?」我們初次見面,一點都不認識,如果摸了就變成很奇怪了。
媒體的影響是存在的。但當你演出一個真實的視障者時,是會讓大家看到真實背後的感動,而不是戲劇張力如何演才夠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