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的心靈說說話】跨文化的相遇
文/鍾宛貞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有一次的演講邀約最令我印象深刻,主題是「與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心理輔導經驗」。這個主題不僅切中時代脈動,更深深觸動我心中對於「文化理解」與「人我相遇」的信念。現今,許多學校皆設置了多語心理諮商資源與服務,即使我是一名社工師,仍免不了需在實務現場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學生互動。這些經驗讓我真實看見文化差異對心理狀態與求助行為的影響。
文化適應與伴侶溝通的衝突
我曾輔導過一位來自中南美洲的學生,他娶了台灣人。他對台灣的飲食習慣與風俗文化無法適應,進而出現憂鬱傾向,想求診身心科卻被伴侶阻止。她擔心看精神科會影響未來保險的加保資格,於是常常對他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些讓他覺得在台灣什麼都受限。我從他身上看見的不只是文化適應,更包括跨文化婚姻中的溝通困擾與權力失衡。
歷史政治與人際偏見的交錯
一位來自東南亞的女學生,透過網路交友,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男學生遠距戀愛,卻遭到部分台灣學生的冷嘲熱諷。她一方面承受遠距離戀情的情感壓力,另一方面又得面對外界的敵意。我看到的不只是感情困擾,而是歷史背景下的政治立場如何影響人際觀感與社交關係。
儀式重視與集體文化差異
另一位來自非洲的學生,滿懷期待地在重要慶典穿上正式禮服,然而,與台灣學生隨心隨興的打扮相較,顯得格外突兀。她覺得落單,也感受到一絲絲的失望。我看見的是對儀式的重視、對家族榮耀的堅持,以及集體文化所承載的心理需求。
標籤焦慮與求助抗拒
還有一些東南亞學生,對心理輔導本來就有所抗拒,特別是提到身心科就醫與用藥時,更是堅決反對。他們擔心被貼上標籤、被排擠與污名化。而我明白,那種焦慮不僅來自文化,也來自一種「我不被理解」的孤單。
這些困擾不是外籍生才會發生
這些經驗讓我反思:難道只有外籍學生才會遇到這些困境嗎?其實不然。飲食不合、家庭衝突、感情壓力、人際疏離、自我懷疑、對未來的焦慮等,這些議題,本地學生也會經歷,不是嗎?
所以,我常提醒自己:我們不能只用「國籍」作為輔導策略的起點,而是要看見「個別性」與「人性共通處」交織的狀態。
我對輔導的調整
因此,我的輔導也會根據實際狀況進行逐步調整:
一、態度的轉換:我相信「眾生一體」、「四海一家」。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員,惟有接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才能溫柔地接住獨特的個體差異。
二、校園中跨單位人員的合作:舉例來說,我與導師合作,假裝在校園「不期而遇」,在非正式場域與學生建立關係,降低他們進入輔導室的心理門檻。
三、與行政系統緊密連結,舉辦專屬或融合的活動:舉例來說,與系辦公室、國際處、學務處、教務處等合作,針對外籍學生舉辦專屬的或融合性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或工作坊等,讓他們增加參與感,在互動中建立信任與歸屬感。
以溫柔看見差異,以專業承接孤單
在跨文化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更深的傾聽與更大的謙卑。我不再假設「我們都一樣」,也不以「我們很不一樣」為距離,而是用一種貼近的眼光,看見每一個人身上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傷痕。因為,陪伴是不分國界的語言,理解是最深層的人際連結。
只要我們願意看見與靠近,每一次跨文化的對話,都是一次共同建構人類連結的美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