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的心靈說說話】討好與界限
文/鍾宛貞
小標題:為何想要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總是努力讓自己受到每個人的喜歡,無論是在學校或工作場合,友情、愛情或家庭等,他們會習慣性地說「好」,即使心裡並不願意。這種「討好型」人格,背後其實隱藏著不安與害怕被拒絕的心理。
我的個案小安是瘋狂打工族,上課以外的時間,他幾乎都拿來掙取學費與生活費,無論同事請他幫忙代班,或是老闆要他參加聚會,他都照單全收、從不推辭。他覺得只要讓大家認為自己好相處、有責任感,就能被喜歡、不會被排擠。久而久之,他的時間被塞滿,卻沒有人真的感謝他的付出。他感到困擾,所以才來輔導室求助,他問:「為什麼我都這樣討好了,還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歡呢?」
小標題:討好背後隱藏的內在需求-認同、肯定與安全感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導「要乖才有愛」、「別人比自己重要」,導致長大後會將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不是真的喜歡討好,而是害怕不討好會被忽視、批評、甚至遺棄。也就是說,討好他人的背後,隱藏著對認同、肯定與安全的渴望,這些人想要透過滿足別人的需求,從中換取認可、愛與歸屬感。
小偉是我在演講時遇到的學生,他跟我分享他的人際困擾。他說父母親都是嚴厲的人,從小只在他表現好、成績好時才會給他肯定。正因如此,小偉內心建立了一種信念:「只有讓別人滿意,我才有價值。」於是,在分組報告中,即使小組長無理要求、同組組員不合理推責,他也不敢拒絕,深怕一拒絕就會被否定。
小標題:討好他人卻失去真正的自己
當一個人總是在配合別人,日子久了,就會失去對自己真實情緒的覺察。這樣的人,生活會被他人的期待填滿,內在卻越來越空虛與疲憊,彷彿活著只是為了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
我的朋友小美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她總是全心全意地照顧丈夫和孩子,家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當她有一點點想法或意見時,家人總說:「妳想太多了。」漸漸地,小美不再表達自己,只努力當一個「好媽媽」。但她內心感到無比孤單與疲憊,彷彿自己只是工具而沒人能真正看見她。
小標題:情緒爆炸反而成為「問題人物」
「討好型」人格的人,當他們壓抑已久的情緒累積到一個臨界點,終有一天會爆炸。可是,由於平常總是太順從、太和善,一旦情緒激動或反抗時,反而讓身邊的人感到錯愕甚至遭到指責。
有一次,我的個案小安被同事臨時要求週末代班,他忍不住終於說:「為什麼每次都是找我來代班?」同事一臉錯愕地說:「你不是一直都可以嗎?怎麼今天這麼情緒化呢?」小安當下滿肚子委屈,心想:「我一直配合,為什麼大家都看不見我的辛苦?」
小標題:人際界限的重要性
人際界限就是清楚知道「哪些事我願意、哪些事我不願意」,是保護自己的一道健康屏障。有界限的人,不容易被操控,也比較能維持內在的穩定與平衡。
演講結束後,我建議小偉要學習說「不」,尤其在面對同組同學不合理地要求時,他需嘗試婉轉拒絕,並說明自己的時間分配與進度。一段時間後,我收到小偉用電子郵件傳來的感謝信,他說他很驚訝地發現,拒絕並沒有讓人討厭他,反而讓別人更尊重他。因為他的態度清楚、穩定,也比較能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份報告的用心與自信。
小標題:失去界限就難以照顧自我與他人
如果我們總把別人的情緒與需求擺在前面,自己的內在就會被掏空。這樣的狀態下,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照顧別人,其實也只是勉強撐著而已,最終可能導致身心俱疲、情緒失控,甚至關係破裂。
我的朋友小美終於鼓起勇氣對丈夫說:「我也需要被聽見、被尊重,不只是當個媽媽或太太。」當她開始為自己設下界限,不再什麼事都一手包辦,家人一開始不習慣,但慢慢也開始學會承擔與體諒,家庭的氣氛反而更加和諧。
小標題:尊重自己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起點
討好他人並不會換來真正的愛與理解,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學會設下健康的界限,才是真正關愛自己、照顧他人的開始。
我們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也不需要為了討好他人而犧牲。當我們開始尊重自己、照顧自己,我們將會發現,那些真正關心我們的人,才會因為我們的真實,而更加靠近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