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弘開講】不是因為我難溝通,而是對方講話太衝

文/楊聖弘

碰到那些講話很衝、很愛命令人的人,我們心裡常常會冒出很多OS,覺得:「吼!你幹嘛這樣講話啊?」、「我又不是你的僕人!」、「為什麼都要聽你的?」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就會讓人忍不住想要跟對方大吵一架,或是乾脆直接擺爛不理他。

其實,想要好好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先把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劇場」關掉。想像一下,你現在就像一隻被踩到尾巴的貓,全身的毛都豎起來了,隨時準備要反擊。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衝出去跟對方拼命,弄得兩敗俱傷,而是讓自己從那個「戰鬥狀態」中脫離出來,別讓對方的言語亂了你的情緒。

你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個方法,讓自己先「消消氣」:

1.     藉故離開現場,這不是因為你很孬,而是避免成為對方槍林彈雨下的冤魂,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離開只是為了做好溝通的萬全準備。

2.     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想像那些讓你生氣的言語,就像灰塵一樣,隨著你的呼吸,慢慢飄散到空氣中。

3.     轉移注意力,去聽聽音樂,看看窗外的風景,或是做一些能讓你放鬆的事情。

4.     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對方這天心情不好,也許他講話就是比較直接,告訴自己,別把他的話太放在心上。

等到你冷靜下來之後,再來想想看,對方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說話。很多時候,人們用指責、命令的方式溝通,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別人,而是因為他們內心有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舉例來說:

1.     也許他很缺乏安全感,需要掌控一切才能感到安心;所以他會用命令的語氣說話,希望你按照他的指示去做,這樣才能確定事情會按照他預期的方向發展。

2.     也許他過去的成長環境,讓他習慣用這種方式與人互動。他可能從小就被父母用這種方式對待,所以也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3.     緩和自己的情緒,試著去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並不代表你要委屈自己,或者認同他的行為,你還是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在溝通前先做好理性應對的準備,不讓對方的言語斷了你的理智線,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多了一份體諒和包容,讓彼此的關係更有彈性,更有空間。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當我們被負面情緒淹沒時,往往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行為。這些讓我們痛苦掙扎的負面情緒,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內心重視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滿足的結果。

情緒並非憑空而來,它們是反映我們內心需求的信號燈。當需求獲得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喜悅、平靜、充滿力量;反之,若需求未被滿足,負面情緒便會隨之而來,提醒我們該好好關注自身的需求了。

這裡說的需求,是比較心靈層面的,例如愛與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意義、被理解、獲得支持、被看見、被肯定等等。

舉例來說,當你滿心期待地向朋友分享一個好消息,卻換來對方冷淡的回應,甚至被潑了冷水。這時你可能會感到失望、難過,甚至生氣。這些情緒的背後,可能是你渴望被朋友理解、支持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又例如,在職場上,你努力付出,卻得不到主管的肯定與賞識,這時你可能會感到沮喪、憤怒,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而這些情緒背後,或許是你渴望被看見、被肯定的需求未被滿足。

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埋藏在我們的心底。當外在事件觸發了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負面情緒便會讓我們難以招架。

那麼,面對這些情緒,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首先,試著覺察並辨識自己的情緒。當你心裡感到不適時,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這樣的感覺像是什麼樣的情緒?」如果對於情緒的名稱不熟悉,可以透過情緒牌卡或者網路上的情緒清單來輔助。

接著,深入探索情緒背後的需求。問問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我渴望或需要得到什麼,或者在乎、重視什麼?」比方「我感到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得到尊重」、「我感到失落,是因為我在乎自己能夠被接納」。透過覺察與反思,你會漸漸明白,那些看似難以控制的情緒,其實是源自於你內心深處未被滿足的需求。

覺察情緒背後的需求,並非要責怪他人或為自己的情緒找藉口,而是讓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為何而苦,為何而樂,並且為接下來的溝通表達做好準備。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