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弘開講】從理解開始,說出你的感受和訴求
文/楊聖弘
在溝通的旅程中,我們都渴望被理解,也期盼能好好地表達自己。但很多時候,溝通卻成了誤解、衝突的開始,讓我們迷失在情緒的迷宮裡,找不到出口。
其實,很多衝突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習慣聚焦在「策略」而非「需求」。
所謂「策略」指的是我們想要怎麼做,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太太希望先生分擔家事,這是一種「策略」。
而「需求」則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是讓我們感到幸福、滿足的養分。比如,太太希望先生分擔家事,背後可能是渴望被愛、被尊重、在乎公平的「需求」。
從對方的言行背後,理解他們真正想要滿足的需求。 當我們看見彼此的需求,就能跳脫指責、批評的框架,轉而試著以好奇、關心的態度,共同尋找讓彼此都舒服的解決方案,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就算需求相同,也有許許多多滿足需求的策略可以選擇,所以,切記不要執著於單一的策略選擇。
這過程就像解謎題,需要我們放下「非贏即輸」的執著,懷抱著「共創雙贏」的願景。
當然,理解對方的需求,不代表我們必須壓抑自己的感受和訴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完整、真誠地表達自己,讓對方聽見我們的脆弱,也感受我們的渴望。
讓我們用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上面的概念:
一天,太太下班回家,看到先生在家打電動,吃完的便當垃圾還放在桌上沒丟,小孩的玩具雜亂的散落一地,太太看了瞬間一肚子火冒了上來,忍不住對著先生大吼:「你怎麼這麼懶?整天就知道打電動,家裡的事都不管!」先生覺得太太的指責很不公平,他也工作了一整天,下班後只想放鬆一下,於是也不甘示弱的吼道:「莫名其妙,妳又勤勞到哪裡去了,我上了一天班,打電動放鬆一下也不行嗎!」。瞬間,兩人進入誰也不讓誰的開戰模式,繼續演變下去,可能持續相互攻擊,可能一方閉嘴感到委屈,也可能開啟冷戰模式,把對方當空氣,甚至最後只想把家當旅館,免得見面就開戰。
很多時候,要有好的關係,是得有一方先開始的。如果上面這樣的結果,不是太太或先生想要的,那麼,從溝通的角度,可以怎麼辦呢?
先說太太,踏入家門看到正在打電動的先生,意識到自己那把無名火冒了上來的時候,不妨先深呼吸緩和一下情緒,接著問問自己,眼前這一幕讓我生氣,是因為我在乎什麼呢?是家裡的整潔與秩序,還是彼此的合作與支持,或者是下班後的放鬆與休息?當然,以上皆是也可以。為了開啟好的溝通,也需要試著想想先生的需求(雖然不容易,但是一定得做,因為誰都希望來溝通的人,是能理解他內心需求的人)。好吧,或許努力站在他的角度,他會坐在那裏打電動,放著桌上的垃圾和滿地的玩具,是為了滿足什麼呢?是放鬆與休息,還是保有空間與樂趣,或者玩遊戲的成就感與挑戰呢?最後想想,有沒有什麼策略,可以兼顧彼此的需求的?比方兩人都需要放鬆與休息,那麼,丟垃圾能不能請先生晚點丟,玩具能不能晚些時候大家一起收?當然,最好可以保留些策略的彈性。想好策略後,接著就是表達了。太太可以試著這樣對先生說:「我很在乎家裡的整潔,而上了一天班,我想我們也都很需要放鬆與休息,當我看到桌上的垃圾和地上的玩具時,我感到自己有些煩躁,是不是晚些時候我們都放鬆休息後,能一起收拾玩具,也請你將桌上的垃圾丟掉」。
這是太太啟動善意溝通的建議。
再來說說先生。聽到太太進門後的大吼,也許正在破關打怪的關鍵時刻,這時你還是得有個回應,先深呼吸一下,再簡單的說一句「稍等我一下」也行,但切記語氣盡量避免火藥味。讓遊戲告個段落,回想剛剛聽到太太指責時的感受,是生氣嗎?有沒有委屈呢?會有這樣的情緒感受,是因為休息和樂趣的需求被阻斷了嗎?是因為自主和選擇的需求受挫了嗎?或者打算藉由電動好好慶祝老闆的讚賞,結果卻被潑了冷水嗎?再來想想太太,一進門她會如此生氣,是因為下班後想放鬆休息的需求,被眼前的雜亂給激怒了嗎?之所以雜亂會激怒她,是因為她在乎秩序和整潔嗎?或者,她今天遇到了什麼不如意的事,很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呢?有了上面的需求覺察,同樣也想想,有沒有滿足雙方需求的策略?然後,也許可以這樣對太太說:「累了一天,看到垃圾沒丟,玩具沒收,讓妳感到不舒服,實在很抱歉,因為吃完飯後,我也覺得工作了一天,很想放鬆休息一下,所以先去打電動,我希望之後我可以決定在睡覺前什麼時間去丟垃圾,而收玩具的部分,在訓練孩子會自己收玩具前,我也希望我們能一起討論出我們彼此都適合的分工方式」。
練習理解雙方未滿足的需求,完整說出你的感受和訴求,這不是一蹴可幾的魔法,而是一段需要不斷練習的旅程。讓我們從練習自我覺察開始,練習用理解取代評判,練習用真誠取代指責。在每一次的對話中,看見彼此的需求,也完整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相信你會發現,溝通不再是令人畏懼的戰場,而是通往理解、連結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