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感受.生活】一段砂鍋情緣

文/曾喬慧

得知即將獲得砂鍋贈品,一大甕紅燒肉的香味就飄上來了!

以往家母最常拿來與砂鍋配對的食材即是豬五花,台語發音是「控」,控得裊裊香氣啊,左鄰右舍樓上樓下一起陶醉。其次是燉粥,砂鍋燜燒的粥不但米粒充分延展,粥湯格外黏稠,而且米漿具有養鍋作用,使砂鍋質地更加堅固耐用,相輔相成。

數日後禮物到手一看,呃,皺眉,多日來堆積到頂高的一大甕紅燒肉濃香瞬間全倒!鍋面直徑約莫十五公分,高度不過八公分左右,這麼淺淺的,只能承載少許食材,然後醬汁倒不了多少就八分滿了,很容易在加熱過程中淌溢四濺,非但難以收拾甚至造成危險。

把它轉贈別人吧。可是送誰好?一時決定不了,便擱下了。天外飛來一份贈品有時也真麻煩,吃的,不見得合自己胃口;用的,泰半是可有可無額外之物。最最迷人的地方,反倒是將來未至那份期待之中,以及收受到手後,熊掌猫爪般撕扯包裝的當下。

某日下廚,打算拿鯛魚片開刀。這些年對於魚類的烹調都交給電鍋,大碗裏薑片加水和鹽在電鍋蒸到高熱,掀蓋放入魚片,扣回蓋子後心裏開始讀秒,數到一個天文數字即可起鍋。話說這回正在數數兒,幾個腦細胞耳語著碎碎抱怨:每次吃魚都這麼白煮也太無趣了。

其實,煎魚或烤魚並不難,只是火候大小和時間長短要恰巧地配合魚片厚薄,達到最佳熟度,看不到色澤變化的人做來稍嫌折騰,再又考量到水煮比較不上火,遂這麼習以為常了。為常了,的確陷入呆板,如今家裏有個砂鍋閒著也是閒著,深燉雖不成,淺燒猶可為吧?不妨利用它傳熱柔和擴散的性質延燒魚片,或有不錯的效果,下回就來做個實驗。

實驗時間到了。砂鍋洗淨拭乾水份,放上黑晶爐先溫熱,再下油,下蒜,放入魚片,五、六秒就趁魚片還不是很燙,徒手抓起來給它翻面。小碗裏調和著自認為適量的水與醬油,總共20CC左右,均勻澆上魚片,蓋上鍋蓋,靜待熟成。

此刻我沒有數秒喔,靠心電感應洞悉鍋內氣象。哈,不吹了,是以嗅覺取代數數兒,當魚肉鮮香味道渺渺冉冉纏繞而出,便是宣告可以去掀蓋瞧瞧啦!拿根筷子戳戳魚片,確認最厚處完全穿透,熄火,迫不及待夾一口來吃,急欲檢視實驗結果。

啊!真好吃!口感比水煮的紮實,比煎烤的柔嫩,非常訝異如此簡單到不行的調味便造就了天肴仙饌,是我行還是鍋強?

這下捨不得將它送人了,鍋淺,正好用來烹調只需少量調味液的菜色。之後又做了醬燒茄子、豆腐青菜,都很成功,半煎半燜收斂鎖味得很理想。雄心大發,趁勝追擊,目標指向肉類食物。結果薄肉片顯得乾硬(雖然烹調時間極短),厚些的牛排肉也呈現柴澀不爽口,雙雙告敗。也許肉類真的不適合砂鍋,也許另有訣竅須要去磨練學習,總之有太多的也許迷濛前途,這個方向就暫且打住。

接下來我嚐試用水量多一點,鍋中物燒著煮著會大量吸水的品項,比如乾燒冬粉、慢燒意麵,一試就ok,成績不惡呢!於是越來越喜歡這傢伙,它帶有鐵鍋或電鍋缺乏的勻稱微漸、低速凝鍊的能力,別具江湖味。先前嫌它不夠高,其實對於單身族料理獨享餐超速配的,中等身材亦鍋亦盤亦碗,離火後整個端到餐桌座前,立馬舉箸就食,暢快得很。

心裏計劃著一道又一道美食合作方案,期待它不負所望,可是,可是——一天早上,我摸索著砂鍋是否已完全晾乾以便收回盒子裏,卻摸到鍋內底部有一條線。以為是髮絲落黏其上,用指甲摳了摳,摳不掉,這可是裂痕了!喂!你我相處才月餘吧?頂多不超過兩個月,絕情抽身離去?好吧,無法挽回,我們說再見。

如果您對於此文有所建議,歡迎至臉書與筆者直接互動(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379228350

:::
:::

聯絡我們

Tel:02-7729-3322 or 02-2833-5677

Fax:02-2833-5687

Mail:service@twa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