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眼中風的老闆周碩宣,終於「走」出來
文/陳芸英
圖/周碩宣提供
周碩宣完全不知道這一天會改變他的一生,也沒想到幾年後竟能扭轉頹勢,展開生命另一段新的旅程。
故事得從2019年的夏天說起。42歲的碩宣騎摩托車出門,遇到紅燈時停下車,突然眼前一片漆黑,甚麼都看不到。好心的民眾幫他叫了救護車送到醫院,醫生說是「眼中風」。他心中一團迷霧,「甚麼是眼中風?為什麼會得眼中風?檢驗的機器有沒有問題?」
他不相信,換了5、6家大醫院檢查。醫師解釋,眼中風是不可逆的病,乃因視網膜血管阻塞導致視力受損,有失明的風險。他明顯感受視力一天天流逝,眼前的世界變成白霧茫茫。
65年次的周碩宣二十五歲成立建築工程公司,承攬蓋一棟房子所想得到的業務,例如板模、施工、估價、修繕、油漆、水電、水泥、室內設計、室外設計、裝潢、磁磚……員工近30人,地點在桃園,中、南部則有合作廠商。
他不是個高高在上的老闆,平日都跟同事一起工作,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提供所有的服務,在業界建立良好的信譽。
他感嘆,「做這一行,應酬太多,為了跟客戶討論設計,常在外面吃飯、喝酒……」聽得出有點後悔,但為時已晚。
失去視覺後,碩宣將公司交由信任的夥伴執行。他則躲在家,整天借酒消愁,「我甚至想,乾脆死一死比較快。」
他未婚,與一條十二歲的狗(橘子)相伴,彼此心靈相通,「牠很聰明,不用訓練,我跟牠講去哪裡,牠就帶我去哪裡。」但「橘子」畢竟不是導盲犬,不能帶他走遠路。
碩宣以前有運動習慣,在家頹廢兩年後,想走出門運動了。他家旁邊有個安靜、車流少的停車場。他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白手杖,索性拿「掃把」學走路,但掃把太短,走得跌跌撞撞,便改用伸縮拖把,慢慢地繞著停車場運動。他牢記哪裡有障礙物,抓準距離,走穩之後,逐漸擴大範圍到附近的公園、學校操場,那是更安全的地方了。
某日,一起運動的民眾告訴他,可以到桃園縣政府辦理身障證明;接著社工拜訪,介紹定向老師教他用手杖走路,他的「視」力範圍延伸到老街溪步道,再往前走到夜市。這些都是過去的生活圈,但失明後才發現原來某些地方有凹洞、某處風向強……雖然初期走得踉踉蹌蹌,但他牢記跌倒的地方,運用其他感官適應,生活終於出現曙光。
學會定向行動的第一個月,碩宣的手杖頭就被磨光,連金屬杖身都磨損到傾斜,顯示走得勤快。碩宣回應,他格外珍惜使用手杖的機會,迫不及待地想出門,畢竟墮落了兩年多,「實在是憋太久了。」此外,桃園的路不比台北平坦,手杖滑過很多粗糙的柏油路,也是原因之一。
這位學生天賦異稟,透過不斷練習,累積經驗,他可以用手杖感受地上所有的標線——雙黃線、路邊的白線、停車格、公車停靠處的白色文字、斑馬線等等,老師說,「這成績可以頒一個獎給你了。」
碩宣學會手杖之後,某日突然拿起昔日那支伸縮拖把走路,這才發現,手杖真的很好用。
定向行動之後接著上手機課,他因此認識這一輩子的貴人——孫念慈老師。念慈老師教他學會聯絡、定位與導航功能,只要輸入地址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手機成為重要的生活工具,彷彿回到明眼時代。
他剛學會定向行動和手機課之後,做了一件瘋狂的事——帶著那支杖頭被磨光隨時可能解體的手杖搭火車。
視障者搭火車可以到服務台申請引導服務,但他忘了要去哪裡申請就直接進站,而站務人員也沒發現他,他原本想直接坐到台北,但心裡既膽怯又害怕,不敢走遠,到了鶯歌站就下車,那是昔日常去的地方。
但一下車卻慌了,東西南北搞不清楚,邊摸邊走,在月台徘徊一小時。終於有人發現怪怪的他,上前詢問,「你是不是看不到?」這才協助他走出鶯歌火車站。
印象中的老街在火車站旁,沒想到實際上還有兩公里,回程則改搭計程車回中壢。那趟鶯歌行,他以「誇張」形容自己。
日子變得不一樣了。他每天都有外出的衝動,所聽所聞都是新奇的。像去海邊聽浪的聲音、聽書……甚至學打擊樂;他以前喜歡唱歌,但沒碰過樂器,打擊樂和烏克麗麗都是從零開始學習,今年還登台表演呢!
師生很快熟稔,他問念慈老師,「你平常是怎樣生活的?」得知她可以到各地教學,交通工具包括復康巴士、公車、捷運、火車,碩宣心想,「人家可以,我為什麼不行?我要跟她學習。」他把這些交通工具串聯在一起,其中一次念慈老師在花蓮教課,碩宣跟她相約花蓮見。值得一提的是,碩宣眼睛看得到的時候,從來沒搭過火車,勇氣可嘉。
碩宣中午抵達花蓮,念慈老師下午四點才下課,中間時段碩宣跟花蓮的朋友約釣魚,「那天最大的收穫是『快樂』,我非常開心。」碩宣深知,失明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心態可以。
他充分運用手機功能,扭轉失明的負面設定,展開冒險之旅。
接著他大膽地向念慈老師提出邀請,主動帶她去礁溪買奶凍捲,「我想試試記憶對不對,也想把過去的感覺找回來!」其實那一次是為了探路,因為他成立「冒險家群組」,接下來要帶其他視障朋友去。
這時師生易位,碩宣透過手機導航往前走,念慈老師尾隨在後。碩宣記得那家名產店在車站旁,但走了好久還沒到,這時才意識到,明眼時腳步快,失明後走路小心翼翼,比較慢。
途中為了確認是否路線有誤,他問了路人。
但怎麼知道旁邊有路人?他說出關鍵字「香水」。香水味飄過來,味道越來越近,就知道有人在旁邊,「不論男、女喔!他們的反應非常友善,還有人要帶我們直接去店裡呢!」
礁溪之旅又成功了。
成功的經驗鼓舞他勇往直前,他的腦海不斷浮出好多想去的地方,淡水是其一。他懷念淡水的冰淇淋,於是認真地研究路線,走出淡水捷運站,他邊走邊問路;後面不斷傳來,「靠右邊」「對,直走。」沿途靠路人的引導終於吃到夢寐以求的冰淇淋了。
這兩年碩宣累積豐富的獨旅經驗,他分享心得:很多視障者出門前會怕,擔心這擔心那,尤其下車後找不到追跡的物體。但走出去才發現,社會上愛心人士很多,年輕人更是熱心;不論受人幫助或與別人互動,都令他感動,而實際上也沒有想像中危險。
他談起在網路上認識的幾位被困住的視障朋友,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走出去,碩宣說,「不要怕,怕的話再找我。或者,你們告訴我地址,我去找你們聊天。」碩宣真的去了,有的在新竹、有的在台中,並鼓勵他們學好手機,勇敢地走出來。他到處宣揚視障者學會獨立自主後的好處,「像我,盡量在外面玩,特別是台北市,路平好走,根本不想回家。」
他最得意的一趟行程是——走回公司。
那是春天,一個愜意的早晨,微風輕拂,適合散步。他啟用語音導航,邁開愉快的步伐,走了一小時,越靠近公司心情越興奮,終於回到熟悉的環境。
他一開口,同事們都嚇了一大跳,又驚又喜,碩宣打趣地說,「我來看你們有沒有偷懶!」
「你怎麼來的?」
「用走的呀!」
「這麼遠,怎麼不坐車?」
「我可以走,幹嘛要坐車?」
大夥看到久違的老闆都非常開心,圍著他閒話家常,氣氛熱絡。其中一位資深的員工說,「之前看到你在家裡死氣沉沉的,我擔心死了;現在看到你走出來,我高興死了。」
同事們關心失明後的他過得怎樣?他幽默地說,「我每天都在享受人生啊!」的確,他不但找回過去的朋友,還下中、南部跟合作廠商聚餐呢!
碩宣是個豪爽大方的人,公司供應午餐,他沒有老闆架勢,待同事像朋友般。但離開前,難得下達命令,「你們還是跟以前一樣,想吃什麼就吃甚麼,點貴一點的沒關係,想唱卡拉OK就去唱……」
這位老闆目前的生活重心就是規劃每天吃喝玩樂的路線,而且確實執行,態度跟工作時一樣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