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常等待一個轉機】面對八卦日常過好自己的生活
文/田宜君
「實在不想上班。但又不能請假。」看到這句話時,我忍不住笑了,感嘆今野敏的《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紅色調查檔案》寫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啊!而「不想……但又不能……」若是造句,想必每個人都有一籮筐說不完的身不由己吧!
「你放假都在做什麼?」很容易讓人打開話匣子的一句話,不僅適合與結識不久的朋友建立共同話題,熟識的親友往往也由此更新雙方近況。我不工作的時候,除了吃飯、睡覺、洗衣服之外,倘若精神不錯的話,多半都是在看書,假如精神不濟的話,就用手機打開YouTube隨意點閱有聲書的音頻,聆聽順耳的聲音入眠。睡前聽書,有時不免會越聽越有精神,或迷迷糊糊因深夜的說話聲驚醒,後來,我關閉自動播放的功能,選擇片長不超過一小時的有聲書,一覺醒來滿眼困倦的疲憊感減輕許多,感覺整個人清醒不少。
為什麼不選擇聽節奏舒緩的流行歌或輕音樂入睡?或許是喜歡有說話聲的熱鬧吧!畢竟下班或聚會結束後,一個人住沒有室友相伴聊天難免寂寞。
我喜歡閱讀嗎?這幾年隨著Readmoo讀墨電子書平台舉辦的推理、人文歷史、奇幻各式各樣主題馬拉松,在點閱不同類型的書籍之餘,我逐漸發現閱讀這個行為,於我而言還是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面對科技商管、自然科學類的書籍,翻閱時很容易莫名困乏,需要搭配漫畫或小說閱讀,即使是我偏愛的小說,也有分推理、奇幻、科幻、羅曼史等類型,而且並非都能夠來者不拒順暢讀完。
既然我也不是如此喜歡閱讀,為什麼每天會維持一定比例的讀書時間?其實至今我也還沒有想明白,無法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或許,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是為了打發獨處的無聊吧?希望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有一件事情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天看幾頁書,一年看幾本書,年復一年讓書籍與故事以自己可以掌控的節奏充實日常。
現在我依舊持續每天讀幾頁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法國鄉村鎮的風光、上流社會的宴會人情世故,透過男主角與親友之間的相處互動盡現在我的眼前,近乎鉅細靡遺的貴族日常及諸多微妙小心思,令人有一種展書看人八卦的錯覺。面對《追憶似水年華》這類以意識流手法細緻書寫「我」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經典文學,我時常會困惑「怎麼會這樣」而需要反覆閱讀前後文,實在無法如平常看小說那樣快速而大量翻閱;為了切實推進讀書進度,我跟自己約定「每天看到一個句號告一段落」,因此一天通常只能看幾行或幾頁,不過我也不著急,此書是普魯斯特的名作,也是備受讚譽的西方文學經典之一,只要一天多看幾個字,我總有追憶告終的一天。
無論是與人邀約集合一處或約定時間經由網路連線討論的方式,讀書會都是集思廣益推廣閱讀的聚會。不過,我喜歡一人安靜閱讀,也不愛與人相聚討論心得。我該如何鼓勵自己保持愉悅讀完《追憶似水年華》?我想,與自己結伴共讀精進的人稱為學伴,學習有同伴能夠激勵彼此進步,那我不妨也為自己找一本陪伴普魯斯特經典之作的書伴讀。最近,陪同我度過漫長追憶之旅的是《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系列,此作以每本小說主角名字所對應的顏色,分為青、紅、黃、綠、黑等五本書,由案發事件展現隸屬警視廳科學特搜班(Scientific Task Force,簡稱「ST」)各懷特長的五名專家,彼此發揮所長協助警方偵破與時俱進的奇案,是以寫作警察小說聞名的今野敏,相對輕鬆易讀的一套作品。
《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紅色調查檔案》是以法醫赤城左門為主的故事。外表不修邊幅卻不顯邋遢的男人,由於調查醫療事故的案件逐漸揭露他甚少對人提及的過往,曾經名校畢業、實習成績優良而前景大好的醫生,為什麼離開醫院,選擇在警察體系中任職法醫?實在令人心生疑惑。假如小說沒有未知疑點,讀者不好奇疑問,那這本小說未免有些無趣,然而流言不只是小說推展故事的關鍵契機,也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聽聞的八卦,面對繪聲繪影的蛛絲馬跡,好奇是人之常情,不過面對長官百合根詢問眾人是否知情原委,擁有超常聽力的結城翠如此回答:「沒有人知道,也沒有必要知道。過去的事不重要吧,我們只要擁有稱職的能力就夠了。」
每天遙控電動輪椅搭車通勤上班,我時常遇到好奇的路人笑問,「妳怎麼會坐輪椅?」、「妳為什麼不會走路?」、「妳這台輪椅多少錢?政府有補助吧!」面對陌生人諸多疑問,我明白這是所謂善意的閒聊。不過這幾年每逢遇人詢問,我總要分神安撫內心萌發的不耐煩,忍耐不出言想反問對方,「你為什麼要搭車?」、「你為什麼買這些菜?」、「你買這些東西,可以跟政府申請不少補助吧!」類似的疑問,假若換人探問縱然沒有惡意,也不算友善。
為何對身心狀況悖常的人,藉關心、好奇為由隨意探問,是被默許並歸類為友善的言行呢?當詢問他人身心狀況為何會如此,這個疑問的背後,其實包含一個人的病史,甚至涵蓋此人的生命經歷;而閒聊提及領取政府補助,更是關乎個人乃至其家庭的經濟收入,無論是涉及病史或收入,這都算是個人的隱私吧?真的不是路人一時興起能夠隨口閒談的話題。若誰因此被甩臉色,反問「這跟你有關係嗎?」在直覺反應此人應對失禮之餘,不妨靜下心來多想一想,這是你可以問的問題嗎?你有幾分交情能問這個問題呢?相比那些無謂的好奇,不如費心觀察、反思要如何過好自身當下的生活,譬如三餐要吃什麼?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明天有什麼值得期待的活動?與其浪費口水八卦別人,不如好好過自己的生活,真的沒有什麼比讓一個人吃飽、睡好、心情好更實際,身體安康才是固本的養生之道啊!